从湿热辨治小儿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8 19:02
目的:本文在回顾古代医家治疗小儿哮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报道以及个人体会,认为小儿湿热哮喘这一证型临床常见,但未引起医家的足够重视,以致临床往往辨证不清,疗效不佳。因此本文重点对小儿湿热哮喘这一证型,从病因病机、临床证候、诊断特点、治疗原则及用药特点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期使小儿哮喘的辨证论治体系更臻完善,达到明确诊断、提高疗效的目的。 方法:本文主要由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探讨部分,对有关哮喘的中西医文献加以总结分析,着重概述了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湿热哮喘的认识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状况,并以此理论提出了以清热化湿、轻宣肺痹法治疗小儿哮喘的重要治法。临床研究部分,着重观察清热化湿、轻宣肺痹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以60例符合小儿哮喘诊断,年龄在2岁到16岁之间的患儿为对象,辨证属湿热哮喘者,系统观察综合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清热化湿、轻宣肺痹法能较快缓解哮喘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病程,其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论:1.小儿哮喘存在有湿热型,现有的分型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辨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文献对小儿哮喘的认识
1.1 春秋战田两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小结
2 当代医家对小儿哮喘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2.1 分期论治
2.2.2 病因病机论治
2.2.3 脏腑论治
2.3 目前小儿哮喘辨证分型的不足
第二部分 湿热哮喘
1 湿热哮喘的提出
2 病因
2.1 体质因素
2.2 气候因素
2.3 地域因素
3 病机
4 临床典型证候
5 诊断特点
6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轻宣肺痹
6.1 两分湿热,其病易解
6.2 宣肺化湿,调畅气机
6.3 通利小便,利水渗湿
7 组方用药
8 湿热哮喘兼杂证的治疗
8.1 兼表证
8.2 兼食积
9 用药特点
10 饮食衣着调护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病例选择标准
1.2.3.1 纳入病例标准
1.2.3.2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证及剔除标准)
2 研究观察方法
2.1 实施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2.3.1 观察方法
2.3.2 治疗疗程及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4.1 积分标准
2.4.2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
2.4.3 疗效判定标准
2.4.3.1 疗效分级评价标准
2.4.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3 研究观察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分析
3.2.1 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3.2.2 治疗前后舌苔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关系
3.2.3 总体临床疗效评定
3.2.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表
后置部分
本文编号:3804290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文献对小儿哮喘的认识
1.1 春秋战田两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小结
2 当代医家对小儿哮喘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2.1 分期论治
2.2.2 病因病机论治
2.2.3 脏腑论治
2.3 目前小儿哮喘辨证分型的不足
第二部分 湿热哮喘
1 湿热哮喘的提出
2 病因
2.1 体质因素
2.2 气候因素
2.3 地域因素
3 病机
4 临床典型证候
5 诊断特点
6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轻宣肺痹
6.1 两分湿热,其病易解
6.2 宣肺化湿,调畅气机
6.3 通利小便,利水渗湿
7 组方用药
8 湿热哮喘兼杂证的治疗
8.1 兼表证
8.2 兼食积
9 用药特点
10 饮食衣着调护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病例选择标准
1.2.3.1 纳入病例标准
1.2.3.2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证及剔除标准)
2 研究观察方法
2.1 实施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2.3.1 观察方法
2.3.2 治疗疗程及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4.1 积分标准
2.4.2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
2.4.3 疗效判定标准
2.4.3.1 疗效分级评价标准
2.4.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3 研究观察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分析
3.2.1 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3.2.2 治疗前后舌苔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关系
3.2.3 总体临床疗效评定
3.2.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表
后置部分
本文编号:3804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8042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