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改良型复位手法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7:02

  本文关键词: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改良型复位手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型复位手法整复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评价本手法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收集了2009年1月~2015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以及天津医院收治的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行手法复位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儿的基本信息、影像学等资料。根据术中整复手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复位手法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典常规复位手法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针对纳入研究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屈伸活动度丢失、携带角度、携带角丢失,肘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以及Flynn评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本课题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轶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轶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果:本研究共纳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8例,均行手法复位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采用改良型手法复位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共23例,男性1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6.26±2.82岁;采用经典常规手法复位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共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76±2.76岁。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9.17±8.30min,术后6个月患侧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38.39±6.53度,平均屈伸活动度丢失为3.90±2.50度,术后6个月平均携带角为11.74±3.21度,平均携带角丢失为2.83±3.97度。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40±10.56min,术后6个月患侧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37.60±6.94度,平均屈伸活动度丢失为4.24±2.40度,术后6个月平均携带角为7.88±6.90度,平均携带角丢失为5.92±7.06度。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屈伸活动度丢失、肘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Flynn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患侧携带角度、携带角丢失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所用手术时间更少,术后6个月患侧携带角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型复位手法配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经典常规复位手法相比,改良型复位手法其手术操作时间更短,能够更快速地整复骨折端移位,矫正尺偏、嵌插畸形,尽可能恢复正常的携带角,避免术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 交叉克氏针 携带角 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6.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1-19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11-15
  • 1.1.1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11-12
  • 1.1.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12
  • 1.1.3 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像学诊断12-13
  • 1.1.4 手法复位技术13-14
  • 1.1.5 尺骨鹰嘴牵引14
  • 1.1.6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技术14
  • 1.1.7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4-15
  • 1.2 中医研究概况15-19
  • 1.2.1 中医治疗骨折简史15-16
  • 1.2.2 小夹板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17
  • 1.2.3 肱骨髁上骨折的三期辩证17
  • 1.2.4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药治疗17-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31
  • 2.1 研究对象19-20
  • 2.1.1 病例来源19
  • 2.1.2 纳入标准19
  • 2.1.3 排除标准19
  • 2.1.4 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19
  • 2.1.5 证候分类19
  • 2.1.6 分型标准19-20
  • 2.2 治疗方法20
  • 2.2.1 改良型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20
  • 2.2.2 经典传统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20
  • 2.2.3 术后康复锻炼20
  • 2.3 研究方法20-22
  • 2.3.1 文献调研及信息提取20-21
  • 2.3.2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数据库建立21
  • 2.3.3 数据统计分析21
  • 2.3.4 影像学检查21
  • 2.3.5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21
  • 2.3.6 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测量21-22
  • 2.3.7 携带角的测量22
  • 2.3.8 肘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标准22
  • 2.4 结果22-24
  • 2.4.1 一般资料分析22-23
  • 2.4.2 分组对照23-24
  • 2.5 讨论24-27
  • 2.5.1 肱骨远端解剖学特点24-25
  • 2.5.2 治疗方法的选择25-26
  • 2.5.3 术后并发症处理26-27
  • 2.6 关于本研究的分析27-30
  • 2.6.1 改良复位手法对治疗疗效的影响27-29
  • 2.6.2 克氏针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29-30
  • 2.6.3 中医药应用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30
  • 2.6.4 本次研究结果30
  • 2.7 问题与展望30-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6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获得奖励36-37
  • 致谢37-38
  • 统计学审核证明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寄春,童继杰;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的沿袭及其发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年04期

2 吴超,章伯泉;斜扳顶推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3 佘瑞涛;朱其广;林远方;刘特熹;何云波;李成日;;牵顿挤压复位手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年09期

4 ;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复位手法[J];中医杂志;1958年10期

5 刘达;李新建;;按摩配合复位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35例[J];吉林中医药;2008年03期

6 李妹清;梁j;;复方菖蒲液加氧吸入结合颈椎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年05期

7 冯建民;;仰卧位旋转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椎病190例[J];中医杂志;2009年11期

8 区启文;;改良(自旋)复位手法治疗13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6年07期

9 张成立;浅谈牵引下按摩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J];实用医技杂志;1996年06期

10 周诚恩;陆延;黄云鸿;周红海;;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达;李新建;;按摩和复位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35例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胡祖龙;;定位摩出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5年

3 黄俊卿;;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1例疗效观察[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泽鑫;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改良型复位手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改良型复位手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9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439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