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基于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探讨轮状病毒与HBGA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6:10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探讨轮状病毒与HBGA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轮状病毒 VP8~* HBGA 证本质


【摘要】: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研究表明轮状病毒(Rotavirus, RV)、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是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体,占到所有病原体的60%以上。尽管各种病原体的基因组结构不尽相同,但它们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因为RV和NoV是两种不同的病原体,现代医学通常将RV和NoV胃肠炎分属为两种不同的疾病进行论述。由于两者都具有呕吐、腹泻、发热等相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RV和NoV胃肠炎应同属中医“泄泻”范畴,其病因病机之关键在于脾虚湿盛。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既然RV和NoV胃肠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证,那么,RV与NoV感染是否存在着“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呢?从组成人体的物质分子方面分析引起证的物质基础时,中医证的本质是一类具有信使分子性能的蛋白质和肽类分子。从病毒感染人体的发病机制而言,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此,本课题提出:RV和NoV胃肠炎“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可能与相似的受体或共受体有关,即两种病毒存在相同的受体或共受体。由于NoV不能体外培养,亦无小动物模型,经过近十余年来的志愿者攻击试验、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现已基本确认肠道黏膜上的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uman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 HBGA)是NoV的病毒受体。HBGA是红细胞、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一类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以低聚糖、糖脂或者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也可以自由寡聚糖的形式分泌在唾液、血液、母乳和肠道等体液中。在肠道上皮细胞上表现为ABH和Lewis抗原,对应在红细胞上表现为分泌型(A、B、O血型)和非分泌型。HBGA受体的发现成为NoV研究的里程碑,极大地推进了NoV与人类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病毒进化及免疫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RV的受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功能性蛋白上,初步认为Toll样受体、整合素家族、神经节苷脂、热应激同源蛋白(Hsc70)等都有一定的作用。近期有研究表明,RV感染与HBGA受体存在相关性。本课题组在RV感染可能与HBGA相关的研究基础上,提出“RV和NoV胃肠炎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可能与相似的受体或共受体有关”。首先,我们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临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和配对唾液,以RV阴性和健康人群为对照,分析比较RV感染和HBGA相关性。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表达RV的衣壳蛋白VP8*,进行体外RV-VP8*与唾液HBGA的结合方式研究。(一)轮状病毒感染与HGBA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2013-2014年间在南方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及配对唾液样本,并以广州某小学的健康人群唾液作为对照。粪便样本通过trizol法行RNA提取,经逆转录后以cDNA为模板,行PCR扩增RV-VP4区域以及NoVG I型GII型片段。RV阳性样本进一步用分型引物进行分型,不能用分型引物分型者经公司测序后结合NCBI BLAST功能以确定其基因型别。配对唾液的HBGA表型鉴定用ELISA方法,检测的单抗包括A、B、H、Lewis a、Lewis b、Lewis x, Lewis y。其中,Lea-b+和/或Lex-y+为分泌型,Lea+b+和/或Le x+y+为部分分泌型,二者均归入分泌型;Lea+b-和/或Lex+y-为非分泌型。南方医院配对样本共266份,RV阳性样本75份,配对唾液样本中,检出A型22份,B型17份,O型33份,AB型3份;Lea-b+/Lex-y+63份,Lea+b+/Lex+y+12份,Lea+b-/Lex+y-0份,分泌型75份,非分泌型0份。阴性样本191份,剔除NoV阳性样本40例后总样本151份, 检出A型47份,B型44份,O型50份,AB型10份;Lewis状态结果Lea-b+/Lex-y+132份,Lea+b+/Lex+y+9份,Lea+b-/Lex+y-10份;分泌型141份,非分泌型10份。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统计方法用χ2检验,RV阳性与阴性之间的血型差异Pearson χ2=3.047,自由度=3,P值=0.384(P0.05),即RV阴阳性之间的血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Lewis状态用Fisher精确检验,χ2=10.659,自由度=2,P值=0.004(P0.05),Lewis状态在RV感染与否中有显著性差异,即Lewis状态对RV感染与否有影响。分泌型在RV感染与否中,P值=0.033(P0.05),数据显示分泌型在腹泻患者中对RV感染与否有显著性差异,RV感染与HBGA分泌型有关。通过对健康人群159份唾液进行HBGA表型分析,结果表明,A型为35份,B型39份,O型79份,AB型6份;Lea+b+/Lex+y+134份,Lea+b-/Lex+y-5份,Lea+b-/Lex+y-20份:即分泌型139份(87.4%),非分泌型20份(12.6%)。RV阳性样本HBGA状态如前所述。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RV阳性和健康对照进行两组间的x2检验,结果发现两组间的ABO血型差异Pearson卡方=1.546,P值=0.672(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Lewis状态经Fisher精确检验,P值=0.000(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泌型状态经Fisher精确检验,P=0.001(P0.05),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充分表明:RV感染虽然与患者的ABO血型状态没有明显相关,但是与患者的分泌型状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V只感染分泌型患者,而不感染非分泌型患者。(二)轮状病毒VP8*与唾液HBGA的结合方式研究随机选取选取3份轮状病毒P[8]和3份P[4]阳性样本,经one-step RT-PCR试剂盒扩增VP4区域后,再行高保真酶扩增VP8*,将目的基因VP8*插入Pjet-2载体后,连接产物转入top10后行质粒提取。重组质粒与pGEX-4T-1载体经BamH I、Sai Ⅰ双酶切后切胶回收纯化,线性载体pGEX-4T-1与目的片段VP8*连接后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op10,经菌落PCR或者菌落摇菌后质粒提取行BamH Ⅰ和Sal Ⅰ双酶切鉴定。对正确插入目的片段的质粒pGEX-4T-1-VP8*再次转化入感受态细胞BL21,通过挑选菌落摇菌、扩大培养、离心、重悬、超声破菌、离心以及与GST亲和柱吸附等步骤进行蛋白表达。最后成功表达P[8](GZ023株)和P[4](GZ705)株样本GST-VP8*蛋白。经对洗脱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证实成功获取所需的GST-VP8*融合蛋白。为后续研究VP8*与HBGA的结合模式奠定了实验基础。轮状病毒VP8*与唾液HBGA的结合方式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选取84份配体唾液进行体外结合实验,其中分泌型A型22份、B型17份、O型33份,AB型3份,非分泌型(N)9份。根据梯度实验结果,选取RVP[8], P[4] GST-VP8*蛋白10μg/ml为最佳反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P[8] GST-VP8*结合分泌型HBGA的OD均值分别为A=1.082, B=0.486, AB=0.590,O=1.151,即其与HBGA的结合能力为OAABB,而与非分泌型不结合。与其相类似,P[4]GST-VP8*结合分泌型HBGA的OD均值分别为A=0.348, B=0.157, AB=0.186,0=0.334,即其与HBGA结合能力为AOABB,同样的表现为与非分泌型不结合。就两者而言,RV P[8]较P[4]GST-VP8*蛋白结合HBGA能力强。该结果进一步阐明了RV感染与HBGA结合模式。P[8]、P[4]均能结合分泌型人群,且P[8]具有更强结合能力(分泌型人群占总人群80%以上),这很好地解释P[8]和P[4]能成为RV的主要流行株,而P[8]最为流行的原因。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首次在中国临床人群中证实轮状病毒感染与HBGA分泌型显著相关,并通过建立体外1RV GST-VP8*/HBGA结合模型,证实P[8]和P[4]均只结合HBGA分泌型,而与非分泌型不结合。该结果初步证明了我们提出的RV和NoV胃肠炎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可能与HBGA相关的理论假说,为今后开展中医异病同证的证本质研究提供示范作用,还为HBGA作为RV的受体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轮状病毒 VP8~* HBGA 证本质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1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前言14-25
  • 1 病毒性胃肠炎主要病原体的研究概况14-15
  • 2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异病同证”的共同受体基础研究设想15-17
  • 3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受体研究现状17-21
  • 4 HBGA受体的发现21-23
  • 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23-25
  • 第二章 轮状病毒胃肠炎与HGBA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25-40
  • 1 材料25-28
  • 2 实验方法28-31
  • 3 结果31-37
  • 4 讨论37-40
  • 第三章 轮状病毒主要流行株P[8]、P[4]重组GST-VP8~*蛋白的表达40-55
  • 1 材料40-41
  • 2 实验方法41-48
  • 3 结果48-52
  • 4 讨论52-55
  • 第四章 重组GST-VP8~*蛋白与唾液HBGA的结合方式研究55-61
  • 1 材料55
  • 2 实验方法55-56
  • 3 结果56-59
  • 4 讨论59-61
  • 全文小结61-63
  • 参考文献63-68
  • 中英文缩略词表68-69
  • 综述69-81
  • 参考文献77-81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81-82
  • 致谢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轮状病毒流行出现新动向—加强监测与防治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年04期

2 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袁焕珍;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的诊断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11期

3 李进琴;李蕾;;轮状病毒与腹泻[J];兵团医学;2006年02期

4 侯茜;梁宝霞;;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检测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23期

5 徐锦;孙家娥;丁韵珍;苏犁云;杨毅;;2001至2005年上海市1450份住院患儿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2期

6 傅丽云;呼秉莲;吴立平;;太原地区A组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11期

7 任艳玲;;阜新地区A群轮状病毒不同季节分布现状调查[J];中国厂矿医学;2009年06期

8 蔡月莲;;A组轮状病毒夏季流行及控制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4期

9 史丽萍;;浅析如何预防治疗婴幼儿所患轮状病毒[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5期

10 章建伟;平雯;高峰;陈海江;;603例急性腹泻婴幼儿粪便检测A群轮状病毒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唐力;刘满清;彭劲松;涂君;杨继红;曾宪启;;武汉地区A组轮状病毒监测情况分析(2002~2003年)[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2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培鑫;潘存Z;陈黎勤;;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空肠弯曲菌的检测[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秀华;;细胞培养与real-time RT-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水体中感染性轮状病毒[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乐乐;何彪;杨凡力;徐琳;涂长春;;蝙蝠轮状病毒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时洪艳;冯力;孙东波;;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六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淑霞;李秀峰;席灵娟;;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分析[A];第一届宁夏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胡秀华;何苗;;定量测定轮状病毒滴度的几种方法的优化及细胞系的选择[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10 王斌;孙红;朱军生;;PAGE法与胶体金法检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研究[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斗;轮状病毒秋冬爱找婴幼儿[N];南方日报;2004年

2 冯立中;抗人轮状病毒牛丙球蛋白研制成功[N];健康报;2008年

3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教授 孙梅 整理 阎红;轮状病毒盯上宝宝[N];健康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杨光礼 记者 武娜;轮状病毒引发小儿腹泻增多[N];连云港日报;2008年

5 文 都;小儿秋季腹泻原是轮状病毒作怪[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徐磊;第二届国际轮状病毒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记者 胡蔓 见习记者 严运涛;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人A、B组轮状病毒混合感染[N];湖北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郭静 实习生 贾亚敏 王诗霖 通讯员 肖金;严把“入口关”防秋季小儿腹泻[N];广东科技报;2008年

9 ;轮状病毒并不可怕[N];山西日报;2003年

10 文文;严把婴幼儿“入口”卫生关[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力;表达轮状病毒NSP4、VP7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肖楠;轮状病毒G9型(ZTR18)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初步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刘悦越;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Onyango,Lawrence Omondi;轮状病毒与肿瘤疾病的建模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米揋;轮状病毒不同基因型间交叉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曾玫;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国华;杆状病毒系统中地方株轮状病毒蛋白的重组表达及病毒样颗粒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8 王振玲;北京地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及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二芹;猪A组轮状病毒VP6基因转植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10 魏静;人源轮状病毒T细胞识别及其小型猪腹泻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OSG弱酸性消毒水消毒效果的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汤俊;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攻毒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琳琳;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曹思;细胞网格蛋白和内体酸化对轮状病毒侵入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5 朱乾乾;轻型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姜涛;轮状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彭杰;树,

本文编号:524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524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