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儿在两岁内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社区调查

发布时间:2017-08-04 19:19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在两岁内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社区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2岁内 早产儿 缺铁性贫血 贫血 胎龄 低出生体重


【摘要】: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新生儿NICU监护技术及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发生率、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了。早产儿发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级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指标之一。早产率随着经济水平降低而呈现升高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1)低收入地区孕产妇孕期保健缺乏,生产风险增高。(2)低收入地区妇女整体健康状况欠佳,增加孕期感染风险而导致早产。(3)低收入地区医疗水平有限,资源缺乏,对早产的预防及诊断措施欠缺。另外,个别发达国家如美国因为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辅助生殖技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导致早产儿发生率增高。目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发生并发症等话题目前仍然是国际医学上关注的热点。早产儿的健康已成为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5月2日,WHO等组织第一次就早产儿问题提出了《早产儿全球报告》,并设立每年11月17日为“世界早产儿日”。该报告主要介绍了早产的现状、病因以及针对其必要的关怀照顾;提出了一个就针对同时减少死亡率以及早产率开展的详细行动计划。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全世界婴儿出生率的11.1%;报告指出,在2010年早产儿发生率最高的12个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早产儿发生率最低的13个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其中中国早产儿总数在印度之后,列第二位,早产儿比例为7.1%,列154位。《早产儿全球报告》重点指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第一原因,将近占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率的35%;现早产儿生存质量又成为了杀害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肺炎。报告最后呼吁各国重视研究早产的发生机制及其风险因素,从而增加预防、应对早产的办法。早产儿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差,面临众多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围绕着提高存活率,减少神经脑损伤后遗症等方面。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早产儿出生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IDA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IDA是最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是由于体内微量元素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IDA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虽然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儿童IDA的状况仍十分突出。根据WHO统计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儿童IDA发病率约为20%。我国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7个月到7岁儿童的IDA患病率为7.8%,其中,1岁婴儿高达20.8%。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DA的发生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密切关系。纵观众多文献,对早产儿与IDA的研究大多是有关于早产儿生后一周或者新生儿期发生IDA的现状调查。王爱萍等对生后12周的早产儿进行回访时,得出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为39.4%。彭华等进行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得出住院早产儿的贫血发生率为38.1%。很多研究认为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在新生儿期发生IDA的几率越高。但对于一个地区的早产儿在2岁内甚至更远期发生IDA的状况,及2岁内IDA的发生与出生体重,胎龄之间的关系的文献非常欠缺。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广州市妇幼保健服务包规定,在儿童保健工作中,我们将早产儿出生后即纳入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满月后纳入体弱儿专案管理,早期干预,及时随访。所以说,早产儿是儿童保健关注的重点人群。目前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重点是减少早产儿的发生,加强对早产儿的专案管理及追踪,尽快使早产儿的生长速率赶追并达到正常儿童水平。IDA是影响全球的重要健康问题,预防早期IDA对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研究表明,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IDA的高危人群。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制定有效的补铁措施,尽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IDA的发生。本研究选取广州市番禺大石地区的2岁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出广州市番禺大石地区的早产儿的发生率,掌握该地区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该调查,统计该地区2岁内的早产儿发生IDA的状况及严重程度。探讨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的早产儿IDA的发生状况,找出IDA的发生与出生体重,胎龄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该地区早产儿保健策略,以及更好地防治IDA提供有力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资料,选择在大石及洛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进行系统保健及管理的243例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138例,女婴105例;1岁内组149例,其中晚期早产儿120例,早期早产儿29例;正常出生体重儿66例,低出生体重儿83例。1~2岁组94例,其中晚期早产儿70例,早期早产儿24例;正常出生体重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60例。选择250例2岁内的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150例,女婴100例;1岁内150例,1-2岁100例。研究方法:(1)、统计早产率:从广州市番禺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生名单中,筛查出大石地区所有出生名单(包括常住及本地户籍)。并从大石地区出生名单中筛查出该地区早产儿名单。统计出大石地区早产儿的发生率。(2)、1岁内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和1岁内足月儿6个月时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比较一般情况的差异(3)、1-2岁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8个月时和1-2岁足月儿18个月时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比较一般情况的差异。(4)、1岁内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进行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的检测。了解其体内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元素铁(Fe)的含量。1岁足月儿在6个月时同样进行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的检测,分别比较2组婴幼儿发生IDA的状况。(5)、1-2岁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8个月时,进行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的检测。了解其体内HGB、MCV、MCH、MCHC及元素Fe的含量。1~2岁足月儿在18个月时同样进行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的检测,分别比较2组婴幼儿发生IDA的状况。(6)、将1岁内早产儿按照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儿组及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并统计两组对象体内HGB、MCV、MCH、MCHC及Fe的含量,进而比较两组婴幼儿发生IDA的状况。(7)、将1-2岁内早产儿按照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儿组及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并统计两组对象体内HGB、MCV、MCH、MCHC及Fe的含量,进而比较两组婴幼儿发生IDA的状况。(8)、将1岁内早产儿按照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并统计两组对象体内HGB、MCV、MCH、MCHC及Fe的含量,进而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IDA的状况。(9)、将1-2岁内早产儿按照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并比较两组对象体内HGB、MCV、MCH、MCHC及Fe的含量,进而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IDA的状况。研究结果(1)、广州番禺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广州番禺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2013年为7.0%,2014年为8.0%。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基本与国家早产儿发生率相当。(2)、广州番禺大石地区2岁内早产儿IDA发生率:本次调查研究显示1岁内早产儿IDA发生率为18.8%,1-2岁内早产儿IDA发生率为22.3%。均低于生后一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率。(3)、婴幼儿IDA与年龄关系:本研究也提示IDA主要发生在6个月龄婴儿。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IDA发生率并为18.8%,足月儿6个月时IDA的发生率为14.0%。IDA发生率均较高。足月儿18个月时IDA发生率为9.0%,缺铁率为7.0%,明显低于6个月龄婴儿IDA发病率。(4)、婴幼儿IDA与早产关系:本研究也提示早产儿在2岁内IDA的发生率明显比足月儿高。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IDA发生率及缺铁率分别为18.8%、16.8%,均高于足月儿(足月儿6个月时IDA的发生率及缺铁率分别为14.0%、2.0%)。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8个月时IDA发生率为22.3%,缺铁率为23.4%。足月儿18个月时IDA发生率为9.0%,缺铁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早产儿IDA与出生体重关系:在本次调查中,将早产儿按照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本调查显示,1岁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为26.5%,明显高于1岁内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IDA发生率越高。1-2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为21.7%,与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早产儿发育至2岁时,出生体重对早产儿发生IDA的影响越来越小。1~2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IDA的发生率相当。可见在1-2岁阶段,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内铁水平有个赶追性生长。(6)、早产儿IDA与胎龄的关系:在本次调查中,将早产儿按照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本次研究显示,1岁内早期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为41.4%,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胎龄越小,IDA的发生率越高。1~2岁晚期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与早期早产儿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早产儿发育至2岁内时,胎龄对IDA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小。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IDA的发生率相当。且1-2岁早期早产儿IDA发生率(20.8%)比1岁早期早产儿IDA的发生率(41.1%)明显偏低。可见在1-2岁阶段,早期早产儿体内铁水平也有个赶追性生长。这些结果都提示预防和减少早产儿IDA的发生应从早期抓起,特别是出生后第一年。(7)、婴幼儿IDA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的贫血主要以轻度贫血为主,仅有一个18个月的早产儿发生中度贫血(HGB:87g/L)。且贫血当中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微量元素中铁的含量也明显降低。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本次调查研究缺铁率是11.5%,低于IDA发生率(16.0%),显示IDA先出现小细胞低色素的血像,进一步发展才影响到机体内铁的含量,表示HGB水平及细胞形态是提示机体贫血的一个敏感指标。在基层单位可初步根据血红蛋白数值及红细胞形态初步作出缺铁的判断。(8)、婴幼儿IDA的防治:1~2岁早产儿的IDA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在1岁内IDA的发生率比正常出生体重的偏高。早期早产儿在1岁内IDA的发生率比晚期早产儿高。这些都提示早产儿,特别是出生体重低的,胎龄小的早产儿,都是IDA的高危人群。结论:本次通过对广州番禺大石地区2岁内的早产儿发生IDA的状况进行调查及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如下:1.广州番禺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相对较低,2013年度早产儿发生率为7.0%,2014年发生率为8.0%。2.广州番禺大石地区1岁内早产儿IDA发生率为18.8%,1-2岁早产儿IDA发生率为22.3%。3.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容易发生IDA;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一岁内IDA的发生率越高。4.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早期早产儿在1-2岁期间,体内铁水平基本赶上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及晚期早产儿。5.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均是IDA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2岁内 早产儿 缺铁性贫血 贫血 胎龄 低出生体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5
【目录】:
  • 摘要3-10
  • ABSTRACT10-21
  • 第一章 前言21-24
  • 1.1 IDA概述21
  • 1.2 IDA的流行病学研究21-22
  • 1.3 IDA的发生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关系的研究进展22-24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24-28
  • 2.1 IDA诊断标准24
  • 2.2 研究对象24-26
  • 2.3 实验设备26
  • 2.4 操作方法26-27
  • 2.5 统计学分析27-28
  • 第三章 结果28-32
  • 3.1 广州番禺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见表128
  • 3.2 1岁内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和1岁内足月儿在6个月时一般情况比较28
  • 3.3 1~2岁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8个月时和1~2岁足月儿在18个月时一般情况比较28-29
  • 3.4 1岁内早产儿与1岁内足月儿IDA检出情况比较29
  • 3.5 1~2岁早产儿与1~2岁足月儿IDA检出情况比较29-30
  • 3.6 1岁内早产儿IDA与出生体重的关系30
  • 3.7 1~2岁早产儿IDA与出生体重关系30-31
  • 3.8 1岁内组早产儿IDA与胎龄关系31
  • 3.9 1~2岁早产儿IDA与胎龄关系31-32
  • 第四章 讨论32-37
  • 4.1 广州番禺大石地区早产儿发生率32
  • 4.2 广州番禺大石地区2岁内早产儿IDA发生率32-33
  • 4.3 婴幼儿IDA与年龄关系33
  • 4.4 婴幼儿IDA与早产关系33-34
  • 4.5 早产儿IDA与出生体重关系34-35
  • 4.6 早产儿IDA与胎龄的关系35
  • 4.7 婴幼儿IDA的严重程度35-36
  • 4.8 婴幼儿IDA的防治36-37
  • 第五章 全文小结37-39
  • 5.1 结论37-38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38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2
  • 综述42-54
  • 参考文献50-54
  •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与发表的论文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文,吕回,王卫,张吉吉;影响早产儿贫血的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年04期

2 唐瑟,姚裕家,陈永秀,陈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3 宋庆梅,申改青;医源性抽血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2年10期

4 杨东梅,严超英,霍淑芳;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2002年03期

5 李军军,张俊英;早产儿贫血病因及治疗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2003年04期

6 姚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30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5年03期

7 李红;王欣欣;;早产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年01期

8 宋华;赵浦;姚玲;;促红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03期

9 黄郁波;;早产儿贫血73例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年06期

10 赵新春;段忠会;徐英;;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茵;;早产儿贫血的病因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招雨;陈运彬;王艳丽;;早产儿贫血研究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3 黄泰;;早产儿贫血因素分析[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云峰;周忠蜀;;近6年早产儿并发症的疾病构成变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5 李杨芳;;早产儿及早产儿管理[A];2013年贵州省儿科学术年会暨儿科常见疑难重症诊治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集[C];2013年

6 李铁耕;;Vit E治疗早产儿贫血、浮肿2例[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朱燕;石文静;陈超;;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丽华;Rh-EPO干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模型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3 孙慧清;早产儿主要严重并发症防治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4 平莉莉;围生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脑干听觉功能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及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广佩;被动操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骨发育的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黄健英;早产儿在两岁内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社区调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卢凯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预测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赵静;不同布地奈德吸入策略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临床转归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邓杰;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时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李小晶;早产儿气质特征与运动发育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8 别静洋;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临床特征的比较[D];郑州大学;2010年

9 姚文静;早产儿贫血临床输血指征的探讨[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潞露;影响早产儿贫血程度的围产期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1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21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