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免疫及神经生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2:18

  本文关键词: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免疫及神经生化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抽动障碍 静心止动方 神经递质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 (1)验证“从心论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观点,完善对该病中医病机的认识,为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提供实验依据。 (2)根据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数据的变化,寻找“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作用靶点,初步探讨抽动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为探讨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方法: 本课题选取符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初诊病人22例,年龄在6-15岁,就诊之前从未使用过中、西药治疗,或就诊前6个月内未使用过中、西药治疗。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做肝肾功检测。入组患儿使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连续随访6个月。期间每隔1个月复查尿常规,于疗后抽取静脉血复查肝肾功能。将所有入组患儿的初诊症状、体征录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测;同时采集所有患儿初诊及疗后的静脉血2ml,4000rpm离心10分钟后收集上层血清,分装后于-80℃超低温保存至检测。检测时,细胞因子(IL-2、IL-8、IL-12)神经递质(DA、5-HT)及神经肽P物质(SP)、一氧化氮(NO)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过程中设有严密的质量监控程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 结果: (1)22例患儿经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测评,结果显示为:15例显效,7例有效;显效率68.18%,总有效率100%。 (2)患儿经过6个月的静心止动方治疗后,血清中DA、IL-2、IL-12浓度较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患儿经过6个月的静心止动方治疗后,血清中5-HT、IL-8较疗前有升高趋势,NO、 SP较疗前有降低趋势,但P值均略高于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显著,在临床层面验证了“从心论治”的治疗理论,验证了“心神不安”为该病的病理基础,从而完善了中医对该疾病的病机认识。 (2)抽动障碍患儿在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后,血清中的DA、IL-2、IL-12浓度显著降低。因此推断DA、IL-2、IL-12可能是有效中药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作用靶
【关键词】:抽动障碍 静心止动方 神经递质 免疫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7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英文缩略语表7-8
  • 引言8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8-25
  • 一、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8-18
  • (一) TD发病的相关因素及病理机制8-14
  • (二) 西医治疗14-18
  • 二、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18-25
  • (一) 对抽动障碍病名的认识18
  • (二) 抽动障碍的影响因素18-19
  • (三) 病机19-20
  • (四) 中医治疗20-22
  • (五) 中药治疗抽动障碍的实验研究22-25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5-43
  • 前言25-26
  • (一) 材料与方法26-30
  • (二) 实验结果30-34
  • (三) 讨论34-43
  • 一 神经递质与TD的关系34-37
  • 1. 多巴胺系统34-35
  • 2. 5-羟色胺系统35-37
  • 二 免疫因素与TD的关系37-40
  • 1. 白介素-2(IL-238-39
  • 2. 白介素-12(IL-12)39
  • 3. 白介素-8 (IL-8)39-40
  • 三 神经源性炎症与TD的相关性40-43
  • 1. P物质40-41
  • 2. 一氧化氮41-43
  • 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的探讨43-48
  • 1. 立法依据43-44
  • 2. 方药组成分析44-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5
  • 附表55-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献共,李思特,李雪荣,朱荣华,罗学荣,苏林雁,陈劲梅,颜家睦;孤独症儿童血浆5-羟色胺、出生季节和母孕期母亲情绪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5期

2 唐洪丽,刘放南,龚建平;儿童Tourette综合征与兴奋性氨基酸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3 匡桂芳,蒋玉红,傅平,周长虹,辛晓昱;巨细胞病毒DNA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抽动障碍发病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3期

4 王文光,张亚君,肖洁芳;小剂量氟哌啶醇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5 张燕,翟静;20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及随访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年02期

6 陈燕惠;林桂秀;林秋君;陈珊;王勇;陈达光;;儿童抽动障碍与微小病毒B_(19)感染和免疫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4期

7 周云飞,张亚林,胡纪泽,刘妹,赵幸福,黄国平;强迫症认知功能障碍与P物质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9期

8 周克英,文飞球,陈霆,杨春何;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08期

9 季卫东,李煜,李宁,郭本玉;奥氮平治疗多发性抽动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

10 常健;赵红霞;李海波;鲁继荣;杨立彬;;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09期



本文编号:637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37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