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雾化吸入不同浓度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疗效

发布时间:2018-02-22 15:22

  本文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 布地奈德 复方异丙托溴铵 出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布地奈德组及低剂量布地奈德组各42例。两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不同剂量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FEV1%及FEV1/FVC,同时注意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PaO2及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PaCO2均降低,PaO2均升高(t=-30.654,15.913,13.873,P0.05);治疗后,两组FEV1%及FEV1/FVC均改善,其中大剂量组肺功能改善显著(t=2.721,6.374,P0.05)。结论大剂量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联合雾化吸入能够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lucocorticoid combined with compound ipratropium bromide solution o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AE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igh dose budesonide group and low dose budesonide group. Budesonide group (n = 42) and routine therapy group (n = 42).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doses of budesonide combined with compound ipratropium bromide solution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ao _ 2, Paco _ 2, FEV _ 1% and FEV _ 1 / FVC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o _ 2 and PaCO2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 scores of Pao _ 2 and PaCO2 were all decreased, and the Pao _ 2 was increased,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was increased by -30.654 ~ 15.91313 ~ 13.873% P 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FEV1% and FEV1/FVC were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lung function in the high do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dose budesonide and compound ipratropium bromide solution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of AECOPD patients, and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呼吸内科;
【分类号】:R56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钱朝霞;刘荣玉;周丽;;褪黑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哮喘小鼠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的调节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2期

2 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年01期

3 肖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05期

4 崔德健;;加强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质及异同点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6期

5 辛晓峰;施毅;;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似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6期

6 杨京华;刘泽英;徐洁;叶晓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美;李秀;;三联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刘云霞;黄家淼;宗晓福;王琴;;COPD与哮喘体外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结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7年02期

3 李一鸣;尹建忠;杨文杰;谭政帅;;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阻塞性肺疾病分级定量测量的初步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5期

4 主父瑶;朱益敏;李磊;;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34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张纾难;刘剑;;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状述评[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2期

6 王少飞;张庆;;戒烟对COPD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肖凡;李楠;;治咳川贝枇杷滴丸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2期

8 尚朝军;付泽伟;;甘露聚糖肽胶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02期

9 赖富华;王华丽;李夏渝;骆玲;翁航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干预的再认识[J];重庆医学;2013年12期

10 刘红宇;熊艳云;李俐;叶焰;;BiPAP呼吸机联合尼可刹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颖;王雪京;;从“以痰为中心”到“风盛挛急”谈哮病病机的进展[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思进;江燕;白雪;江云东;罗钢;;无创呼吸机联合赤红补肺胶囊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肺功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卫玲;“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升;HRCT定量评价哮喘和COPD患者气道重构及肺功能改变[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 张海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在AECOPD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1年

3 邓鸿杰;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及血清GRP检测的临床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2年

4 周莉;褪黑素及Luzindole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中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影响及对MMP-9/TIMP-1动态调节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邹芬芳;β-七叶皂甙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6 刘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诱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赵树宏;肺脏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杨亚瑜;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肺功能及治疗[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恺;广东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证候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程玲;肺血通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费广鹤,刘荣玉,周江宁;唾液中游离皮质醇和松果体素水平昼夜节律性变化与夜间哮喘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年06期

2 李锋,刘荣玉;气道炎症和重构在小鼠哮喘模型中的变化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年02期

3 何权瀛;执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一点困惑[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年05期

4 辛晓峰;施毅;;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似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6期

5 丁东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问题的浅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6期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年01期

7 崔德健;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9期

8 李春华;;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3期

9 辛晓峰,殷凯生,黄小平,童茂荣,施毅,夏锡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发作期呼吸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玉山;;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6期

2 谢灿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年05期

3 谢灿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现代评价[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4 李勇谦;莫郁苓;;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60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年01期

5 王萍;秦雪冰;王瑞娟;霍秀清;李月越;胡美;霍苗;李小娜;高陪跃;;胃食管反流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探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年03期

6 曹振英,Tan Wan Cheng,Ng Tze Pin;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7 刘文新;;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8 郑碧霞;程德云;徐刚;樊莉莉;杨莹;杨伟;;胸腺肽α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预防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9 刘健群;刘雪白;李凤芹;闫菊;;罗红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影响[J];首都医药;2009年14期

10 李慧敏;于法明;赵云;;前脑利尿钠肽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力衰竭所致呼吸困难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冯靖;陈宝元;;大型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冯靖;陈宝元;;大型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唐秀光;李小媛;陈林;;综合康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再发间隔期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林燕萍;李鑫;;成人哮喘呼吸道感染与发病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孙耕菊;;莫西沙星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杨晓巍;;AECOPD抗菌治疗的新思维摘要[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周伊南;盛华;符礼刚;陈惟隽;魏良;朱惠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老年COPD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徐述湘;分类诊治AECOPD治疗趋向个性化[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华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小芳;莫西沙星更具优势[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主任教授;不要忽视咳嗽、咯痰症状[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陆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临床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乐永宏;肺炎衣原体感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D];江西医学院;2003年

3 薛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毒感染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4 闫淑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24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524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