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膈肌形态学与肺功能和BODE指数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 膈肌形态 超声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功能 BODE指数 出处:《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形态学变化,评价其与肺功能和BODE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住院后随访和门诊的COPD患者为病例组,共8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9岁(44岁-87岁),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组分别为17人、21人、24人、18人;另选取本院职工中60名年龄与之接近的健康成年人(男性50人,女性1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行(1)肺功能检查;(2)超声测量膈肌形态学变化,即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位的膈肌移动度;在功能残气(FRC)、肺总量(TLC)时相膈肌厚度,计算膈肌厚度分数,即从FRC至TLC时相膈肌厚度的变化;(3)体重指数,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程度;(4)根据上述测量指标和评分系统计算BODE指数。研究COPD患者膈肌形态学与肺功能及其与生活质量参数、BODE指数的关系。结果:慢阻肺组平静呼吸、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分别为(1.75±0.67 cm)和(4.16±0.98cm),显著低于对照组(2.07±0.32 cm)和(5.17±0.76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1和6.82,均P0.05);深呼吸时变化更明显(24.3%)。功能残气和肺总量时相膈肌厚度分别为(0.18±0.04 cm)和(0.41±0.14 cm),显著低于对照组(0.20±0.04 cm)和(0.50±0.09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和4.70,均P0.05);肺总量时相差异更大(22%)。COPD组膈肌厚度分数为(1.19±0.28),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26),差异有显著性(t=6.48,P0.05)。深吸气或肺总量时相时,随着疾病严重程度(FEV1的水平)增加,中度COPD组膈肌形态学下降了13.3% 22%,较对照组差异均显著(均P0.05),重度、极重度变化(24% 42%)更明显(均P0.05)。COPD组膈肌形态学与气道陷闭程度(FEV1,r=0.522 0.693,均P0.05),最大自主通气能力(MVV,r=0.380 0.485,均P0.05)和肺气肿程度(TLC,r=0.334 0.448,均P0.05)显著相关;与6分钟步行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05 0.536,均P0.05),与呼吸困难呈显著负相关(r=㧟0.480 㧟0.586,均P0.05),与BODE相关性良好(r=㧟0.437 㧟0.583,均P0.05)。根据膈肌厚度分数水平,将COPD组分为2亚组,G1≤1.43;G21.43,G1组深吸气膈肌移动度(4.07±0.95 cm)和厚度(0.39±0.15 cm)均低于G2组(4.64±0.97cm)和(0.48±0.09 cm),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1.97和2.12,均P0.05);G1组6分钟步行距离为(490.15±123.97 m),较G2组(577.86±146.19 m)显著降低(t=2.33,P0.05);G1组呼吸困难程度为3.45±1.24,较G2组(2.29±0.99)显著增高(t=㧟3.30,P0.05);G1组BODE指数为4.23±2.68,较G2组(2.50±1.56)显著增高(t=㧟4.20,P0.05);G1组气道阻塞(FEV1)为47.87±23.13%,最大自主通气能力(MVV)为43.89±17.14%,两者较G2组(FEV1 76.21±20.19%,MVV 60.76±19.01%)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4.25和3.28,均P0.05)。结论:膈肌超声定量技术可作为评价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的间接定量方法之一;慢阻肺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厚度减少,深吸气或肺总量位最明显,其变化可间接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BODE指数的改变。临床中结合超声和BODE指数,有助于早期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膈肌功能障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6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丽萍;光子氧透射液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9期
2 邢娟;激光量子血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观察与护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2期
3 邱红;慢性阻塞性肺病50例加重期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1年05期
4 李伟章;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与药物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年04期
5 郝东,纪友泉;布地奈德气雾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长程应用中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黄宜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3年11期
7 任少华;伴有肺炎和不伴有肺炎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剧的对照[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4期
8 陈文彬;加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负担的认识[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05期
9 吴静,吴玉梅;暑期慢性阻塞性肺病126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3年12期
10 李大刚,孙钦成,程兆忠;培美他尼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炯伟;金元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神经降压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戴丽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院外保健指导[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明自强;俞林明;王黎卫;吕银祥;;大黄对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研究[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阴俊;谈建国;竺丽明;王见义;赵捚;;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雯;;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可行性及方法学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易桂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30例[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杨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赵善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9 朱渊红;王新华;王真;蔡宛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潘炯伟;金元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神经降压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A];2006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润涵;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前景光明[N];科技日报;2006年
2 岑慧萍;中国首个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现状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6年
3 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尹国有;6点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4 上海杨浦 陈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复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教授 顾宇彤;慢性阻塞性肺病[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黄每裕;长期吸“二手烟”患慢阻肺风险明显增加[N];健康报;2007年
7 赵井;慢性阻塞性肺病应注重功能锻炼[N];中国老年报;2003年
8 陈燕;长期氧疗与慢性阻塞性肺病[N];健康报;2004年
9 江苏省中医院 冯瑶;冬春交替老肺病咋度难关[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金亮;“慢阻肺”成为第五大死因[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雷;理肺汤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病通过MAPK/AP-1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状态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徐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3 王华;超声及320排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4 陈树强;多模式超声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洪飞;超声引导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李成;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陈水文;肺脏超声对新生儿与儿童肺疾病诊断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8 宋小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及肺实质损伤的修复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张茂;床旁超声在严重创伤快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曾荣南;三小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效学及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娟;超声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膈肌形态学与肺功能和BODE指数的关系[D];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
2 高s,
本文编号:1553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155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