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太原市大气PM2.5对哮喘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12 08:00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PM2.5对哮喘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寻找用于评价PM2.5污染效应的敏感指标,为阐明PM2.5加重哮喘发生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太原市迎泽区社区哮喘患者19名,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对患者进行7 d的大气PM2.5暴露监测,并于监测最后一天采集血样进行炎症因子检测,比较两阶段哮喘患者的PM2.5暴露差别及体内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白介素-13(IL-13)、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哮喘患者冬季室外、室内大气PM2.5暴露日均浓度和个体PM2.5暴露日均浓度均高于夏季;冬季血浆炎症因子IL-13浓度高于夏季,IFN-γ浓度低于夏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者个体PM2.5暴露浓度与室外、室内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9,0.826,P0.05),室外PM2.5暴露浓度与室内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769,P0.05)。哮喘患者血浆IL-8浓度与个体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498,P0.05);血浆IL-13与室外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579,P0.05),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0.536,P0.05)。结论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3、IFN-γ可能是大气PM2.5加重哮喘的敏感指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PM2.5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asthmatic patients, and to find a sensitive index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M2.5 pollution,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PM2.5 exacerbating asthma. Methods A total of 19 asthmatic patients in Yingze District of Taiyuan City were selected and monitored for atmospheric PM2.5 exposure for 7 days in December 2012 and June 2013, respectively.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the last day of monitor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PM2.5 exposure and the changes of interleukin-8 (IL-8), interleukin-13 (IL-13), interferon 纬 (IFN- 纬) in patients with two-stage asthma. Results the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indoor PM2.5 exposure and individual PM2.5 exposure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inflammatory factor IL-13 and IFN- 纬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exposure and outdoor PM2.5 exposure (r = 0.809 卤0.826), and between outdoor PM2.5 exposure concentration and indoor PM2.5 exposure concentration (r = 0.809 卤0.826) (r = 0.769P 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IL-8 concentration and individual PM2.5 exposure (P 0.05),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IL-13 and outdoor PM2.5 exposure (P 0.05),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L-13 concentration and IFN- 纬 concentration (P 0.05). Conclusion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IL-13,IFN- 纬 in peripheral blood may be a sensitive index for the exacerbation of asthma by atmospheric PM2.5.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3-1792)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3-057) 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项目(晋教科2009-6)
【分类号】:R122;R56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红,曾凡刚,邵龙义,时宗波;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1期

2 张志红;赵五红;董洁;郭丽丽;张志荣;郭林艳;;太原市主要交通路口汽车尾气污染状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12期

3 邱勇;张志红;;大气细颗粒物免疫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12期

4 刘青青;陈丽;;大气细颗粒物对儿童哮喘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07期

5 张文丽,崔九思,戚其平,徐东群;细颗粒物污染及对炎性因子IL-6表达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平;齐颖;甘露林;高杰;;长春市PM_(10)污染与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胡高硕;沈蓉蓉;王静;黄宇婷;邵龙义;;北京市天坛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生物活性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罗云莲;;丹东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卫军,邵龙义,吕森林;北京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特征[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5期

5 边归国;影响人类健康的可呼吸性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近况[J];福建环境;2003年03期

6 姬亚芹;朱坦;冯银厂;白志鹏;;天津市PM_(10)中元素的浓度特征和富集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7期

7 张强华;石莹莹;李东;钟秦;;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状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0期

8 罗云莲;;冬季家庭居室内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7期

9 刘义;钟秦;胡伟;石莹莹;;南京市PM_10时空变化特征及微观形貌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0期

10 周林;邵龙义;刘君霞;邵凯;;宣威肺癌高发区冬季室内PM_(10)的微观形貌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玉霜;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茶熙;艾灸诊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刘晓莉;大气污染物对大鼠不同器官的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D];山西大学;2006年

4 齐立强;燃煤锅炉微细颗粒电除尘特性及电场逃逸机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5 邓光瑞;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燃烧气体释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药红梅;PM_(2.5)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ACS的可能机制及Atorvastatin的干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彩霞;PM_(2.5)致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丁爱芳;江苏省部分地区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与生态风险[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海波;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陈海丰;针阵列双极电晕放电及其捕集颗粒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修锟;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韦巧慧;单壁纳米碳管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清平;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肖湘杰;醴陵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环境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猛;城市道路扬尘排放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董洁;交通相关细颗粒物对CEM-6T细胞凋亡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罗艳春;生物克隆技术种植蓝莓新品种及其系列产品深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预测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静;兰州市大气PM_(10)、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赵春霞;沙尘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勇;烹调油烟中的细颗粒物致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伦;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环境;1997年01期

2 车凤翔;中国城市气溶胶危害评价[J];中国粉体技术;1999年03期

3 林治卿,袭著革,杨丹凤,张华山,刘焕亮,张伟,晁福寰;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1期

4 夏萍萍;郭新彪;邓芙蓉;刘红;;气管滴注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1期

5 徐佳;牛静萍;丁国武;Noordin MM;王燕侠;陈晓燕;徐大琴;;兰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3期

6 袁东,周伟,叶舜华;含铅和无铅汽油汽车尾气成分和致突变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3期

7 陈e,

本文编号:2265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265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