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18 11:05
【摘要】:目的了解2010年四川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G蛋白基因特征和优势型别。方法 RTPCR方法扩增18例呼吸道感染HRSV阳性患儿样本HRSVG蛋白基因,测序并分析G蛋白基因特征,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基因型,分析选择压力。结果所测G蛋白基因第二个高变区序列7例A亚型和11例B亚型核苷酸基因距离分别为0.022±0.005和0.073±0.010,碱基转换率大于颠换率,A和B亚型分别主要是GA+AG和UC+CU转换。系统进化分析A亚型全部为GA2基因型,B亚型为BA基因型和GB2基因型;A亚型G蛋白基因长度都为298aa,B亚型为295aa、312aa和315aa3种长度。A、B亚型的选择压力为净化选择占主导,第二个高变区A亚型有9个正选择位点,B亚型有1个正选择位点。结论 2010年四川18例HRSV以GA2、GB2和BA基因型为主要型别,G蛋白基因长度变化、碱基替换、选择压力是HRSV逃避免疫反应的原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ominant types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 G protein gene in Sichuan in 2010. Methods RTPCR method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HRSVG gene of 18 HRSV positive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he G protein gene was sequenced and analyzed.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to identify the genotype and the selection pressur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nucleotide distances of 7 subtype A and 11 B subtypes of G protein gene were 0.022 卤0.005 and 0.073 卤0.010, respectively. The base conversion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transversion rate. Subtype A and B were mainly GA AG and UC CU transitions, respectively.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subtype A was GA2 genotype and subtype B was BA genotype and GB2 genotype. The length of G protein gene was 298aa in subtype A, 295aa in subtype B, 312aa and 315aa3 species length. The selection pressure of subtypes A and B was dominant in purification selection. There were 9 positive selection sites in subtype A and 1 positive selection site in subtype B in the second hypervariable region. Conclusion GA2,GB2 and BA genotypes were the main types of HRSV in Sichuan in 2010. G protein gene length change and base substitution were the main types of HRSV in 2010. Selection pressure was the reason why HRSV evaded immune respons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检测技术平台”项目 “云南省周边省市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课题(No.2009ZX10004-212,No.2012ZX10004-212)资助
【分类号】:R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燕,申昆玲,许文波,谢正德,芦起,刘亚谊,刘春艳,梁国栋;北京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G蛋白基因遗传变异特性研究[J];病毒学报;2005年05期

2 陈晓琦;徐葛林;全家妩;;武汉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的G蛋白基因遗传特征[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06期

3 曹韵;张梦妍;廖虹瑜;关红;叶倩;裴晓方;许欣;;592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Qi Lu;Chun-xia Zhao;Kun-ling Shen;Wen-bo Xu;Yan Zhang;Jia-lin Yu;Xi-qiang Yang;;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usion Protein of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eijing[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2年02期

2 陈晓琦;徐葛林;全家妩;;武汉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的G蛋白基因遗传特征[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06期

3 张颜清;王英奇;;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3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秋玲;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培养及其F蛋白基因变异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申昆玲,许文波,谢正德,芦起,刘亚谊,刘春艳,梁国栋;北京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G蛋白基因遗传变异特性研究[J];病毒学报;2005年05期

2 耿学辉,王之梁,钱渊,朱汝南,邓洁,刘成贵,常汝虚,谢建屏,刘长清,朱宗涵;北京等四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G蛋白基因的比较分析[J];病毒学报;1999年01期

3 王斌,黄为民,梁巧明;广州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亚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2期

4 阳隽,黄海鹭,徐军,钟南山;广州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G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广东医学;2003年06期

5 朱汝南 ,邓洁,王芳,钱渊,卢竞,车莉;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1期

6 陈小芳,董琳,李孟荣,张正霞,李昌崇;温州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7期

7 亓晓,赵根明,张建华,丁云芳,陶云珍,诸丽娟,姜庆五;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的细菌与病毒病原学[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8 陈晓琦;徐葛林;全家妩;;快速细胞培养法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年04期

9 张然,董继华,周生华,田慕贞;呼吸道合胞病毒A、B亚型变异的进一步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10 茅海燕;卢亦愚;严菊英;;浙江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G基因分子特征分析[J];Virologica Sinica;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军;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机制和干扰素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6年03期

2 张艳敏,雷春莲,王丽;三氮唑核苷雾化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3 蔡晓红;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血清酶学的变化及其意义[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8年01期

4 王秀英,,曾冬元,董成松;呼吸道合胞病毒与长沙市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J];湖南医学;1994年01期

5 袁孝宾;成人可群体获得性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7年03期

6 邹毅!510120现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变态反应科510260,黄海鹭!510120,徐军!510120,钟南山!510120;小鼠的原发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08期

7 谢健屏,常汝虚,张美德;从尸解肺组织分离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4年01期

8 张方;王嘉祺;马慧;邹凤梅;刘刚;魏莲花;魏玲;;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32例临床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2期

9 陈方方;贾煃婷;焦伦先;姜淑娟;;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支气管哮喘[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8期

10 郑冬凌;唐建民;郝彦峰;;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毅;钟南山;;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支气管哮喘[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方泓;;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哮喘支气管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辉;程永樟;陈学军;梁建凤;郑怡;;中国人群IL4受体Q576R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感性的Meta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晓岩;林江涛;李香凝;杨萌;俞红霞;李桂琴;黄小杰;王萍;张岚;周童亮;舒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席淑华;郭丽;孙文娟;叶丽杰;祁荣;王雨;崔全山;;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和大气污染的交互作用对哮喘影响研究[A];2003年全国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金海霞;李們;付雷;陆宇;;NAT2基因型与异烟肼血药浓度关系的研究[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晓雷;王辰;庞宝森;林英翔;逯勇;王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希龙;苏士成;殷凯生;张希龙;;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崔丽英;刘晓华;高丽霞;樊东升;;内蒙古人群β_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雯;王辰;哈木拉提·吾甫尔;伊力哈木江·沙比提;;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支气管哮喘患者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产质粒介导Ⅰ型头孢菌素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麦迪信;为了让哮喘不再流行[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罗刚邋通讯员 黄余红 王继荣;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走出中国道路[N];健康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丽霞 实习生 谢文思;呼吸道感染别恐惧[N];大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金明;支气管哮喘分子遗传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2 蒋雄斌;CD8~+T细胞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的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3 陈雪融;NRAMP1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藏族结核病的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杨士芳;DNA加合物及其相关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在COPD发病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邱玉英;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哮喘及其临床表型的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蓓;OSAHS患者心功能测定、心血管相关因子检测及β_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陆艳辉;中国人群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易感因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陈昕;人偏肺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及与哮喘发作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9 肖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10 崔玉霞;小发卡结构状RNA联合脱氧核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雪濵;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王应灯;脂多糖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及GRKs对其调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3 赵炜;IL-4基因和IL-13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及对血浆总IgE水平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4 郑晶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周丹;Sp110基因rs1135791、rs722555多态性与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吴照芳;白介素1β及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孙长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叶涵;ADAM33基因T2、S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陈治中;湖北汉族人群TIM-3基因单体型与变应性哮喘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顾玉虹;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肺结核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442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442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