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炎症细胞分型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3 17:28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对其进行炎症细胞分型,进一步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和过程,进而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临床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门诊及在院患者60例(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哮喘患者各30例),健康对照者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痰诱导之前应对每个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试。实验过程中对受试者应用4.5%浓度的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进行痰诱导试验,分别于30秒、1.5、3.5、7.5、11.5、15.5分钟时停止吸入,于吸入间隔进行肺功能检查以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保证受试者吸入高渗盐水的总诱导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痰诱导操作前,受试者应清水漱口、清理鼻腔以减少痰液细菌及上皮细胞污染,从而提高受试者痰液标本合格率。痰诱导过程中,应尽量鼓励收集受试者咳深部痰液,应用一次性无菌平皿收集受试者痰液。在痰诱导前及诱导过程中需记录FEV1%预计值及FEV1/FVC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安全进行。吸入高渗盐水过程中应同时观察受试者耐受情况,少数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干咳、恶心、呕吐等,应给予对症处理。收集痰液后需于2小时内进行痰液处理,即将痰液进行液化、震荡、过滤、离心、重悬、涂片,在显微镜下计数各个样片的炎性细胞总数及进行细胞分类,计算其中各种炎症细胞所占的比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在检验水平P=0.05时分析比较不同受试者诱导痰涂片中各种炎症细胞的数目及其各占的比率的异同。 结果: 1.三组受试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对比分析 ①细胞总数:哮喘急性发作组患者炎症细胞总数为(5.50±2.09)×106/ml,缓解组为(4.15±1.69)×106/ml,健康对照组为(3.35±1.28)×106/ml,哮喘急性发作组患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总数明显高于缓解组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1),哮喘缓解组患者炎症细胞总数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②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哮喘发作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为7.71±4.90%,缓解组为3.87±2.24%,对照组为2.05±1.59%,哮喘发作组、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减少(P<0.05); ③中性粒细胞:支气管哮喘发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比率为51.50±9.36%,缓解组为46.19±8.56%,对照组为35.46±8.46%,哮喘发作组、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相比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减少(P<0.05); ④淋巴细胞:支气管哮喘发作组淋巴细胞比率为13.73±4.87%,缓解组为11.20±3.87%,对照组为10.33±4.21%,哮喘发作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与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所增高(P<0.05),哮喘缓解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⑤巨噬细胞:支气管哮喘发作组巨噬细胞比率为18.33±7.12%,缓解组为27.90±8.18%,对照组为42.03±10.30%,哮喘发作组、缓解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相比巨噬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0.01)。 2.哮喘患者诱导痰炎症分型 60例哮喘患者中有55例成功诱导出痰,其中34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占61.8%(34/55),5例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比例>60%),占9.1%(5/55),5例为混合粒细胞性哮喘(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中性粒细胞比例>60%),占9.1%(5/55),11例为非粒细胞性哮喘(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中性粒细胞比例≤60%),占20.0%。28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19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占67.9%(19/28),3例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占10.7%(3/28),4例为混合粒细胞性哮喘,占14.3%(4/28),2例为非粒细胞性哮喘,占7.1%(2/28)。27例哮喘缓解期患者中,1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占55.6%(15/27),2例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占7.4%(2/27),1例为混合粒细胞性哮喘,占3.7%(1/27),9例为非粒细胞性哮喘,占33.3%(9/27)。 结论: 1.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总数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健康人群,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总数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 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 3.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为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炎症细胞,可根据诱导痰中二者所占比例不同可对哮喘患者进行炎症分型; 4.痰诱导方法对诊断支气管哮喘及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判断其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62.25
本文编号:244608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6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毅;;哮喘患者诱导痰液安全性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陈国峰;廖伟;;支气管哮喘诱导痰检测技术的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白彦;诱导痰技术及其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评价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年03期
4 童夏生;李昌崇;;中性粒细胞分泌功能与支气管哮喘[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1期
5 高贵民;;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2期
6 周岩,张同娟;诱导痰方法分析哮喘疾病中的痰细胞[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4期
7 佘巍巍;林武洲;;重度哮喘缓解期患者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的安全性和副反应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11期
8 上官文姬;沈惠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9 郝志红;;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25的变化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9期
10 范宜强;王炜;蔡怜民;;IL-25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2446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4460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