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庆大霉素的使用与大鼠哮喘发病率的相关性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1:19
【摘要】: 目的:通过对新生乳鼠进行庆大霉素灌胃处理,研究庆大霉素的使用与大鼠哮喘发病的相关性,并且探讨其机理,从而为预防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将32只新生乳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对照组)、Ⅱ组(庆大霉素灌胃组)、Ⅲ组(哮喘模型组)、Ⅳ组(庆大霉素灌胃+哮喘模型组)。对Ⅱ组、Ⅳ组新生乳鼠于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庆大霉素(剂量为193.2mg/kg)灌胃,每天2次,连续2周。对Ⅰ组、Ⅲ组新生乳鼠以生理盐水代替庆大霉素等量、同法,同期灌胃。将所有大鼠养至六周龄后,对Ⅲ组、Ⅳ组大鼠采取先给予卵蛋白(OVA)、氢氧化铝皮下注射致敏以及百日咳杆菌腹腔注射致敏,而后给予OVA雾化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动物模型,对Ⅰ组、Ⅱ组大鼠以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等量、同法,同期皮下注射及雾化激发。检测如下指标: (1)大鼠哮喘发作的行为学指标:记录雾化激发后每只大鼠喷嚏、抓鼻次数及喘息程度,并进行评分。 (2)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发育情况:取Ⅰ组、Ⅱ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做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 (3)大鼠肺组织炎性浸润情况: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并进行评分。 (4)大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ELISA法。 (5)大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与肺组织炎性浸润的半定量计分之间的关系评价:采用统计学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的模型分析方法。 结果: 1大鼠哮喘发作的行为学观察评分:Ⅰ组(0±0)、Ⅱ(0±0)组大鼠无喷嚏、抓鼻及喘息之表现;Ⅲ组(4.25±0.87)、Ⅳ组(6.75±0.74)经过致敏及雾化激发之后出现明显的喷嚏、抓鼻及喘息症状(P0.05),而且,Ⅳ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其评分明显高于Ⅲ组(P0.05)。 2Ⅰ组、Ⅱ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发育情况:对照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而经过庆大霉素灌胃处理的大鼠其皮质区淋巴小结的小结帽、明区、暗区结层次消失,表现为均一的暗区结构,且相邻的淋巴小结呈现出相融合的趋势。副皮质区明显扩大,呈增殖表现。淋巴结髓质结构中,髓索结构稍呈增殖表现,而髓窦中有较多的致密物质沉积。 3各组大鼠肺组织炎性浸润情况:Ⅰ组、Ⅱ组小支气管、细支气管、伴行小动脉均正常,几无血管周围炎症、支气管周围炎、水肿、上皮细胞损害等炎症表现,Ⅱ组偶有上皮损害、肺泡水肿之表现,但程度较轻,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Ⅲ组、Ⅳ组肺组织炎性浸润则表现得较为明显(P0.05),而且,Ⅳ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其肺部病理改变半定量计分明显要高于Ⅲ组(P0.05)。 4各组大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与Ⅰ组(0.0545±0.0095)相比较,Ⅱ组(0.0668±0.0072)大鼠血清IL-17含量稍高(p0.05) ,而Ⅲ组( 0.1185±0.0122)、Ⅳ组( 0.1981±0.0137)IL-17含量明显提高(p0.05)。而且Ⅲ组、Ⅳ组两组相比较,Ⅳ组IL-17含量明显高于Ⅲ组(p0.05)。 5大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与肺部病理改变半定量计分之间的关系:血清中IL-17含量和肺部病理改变半定量计分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p0.05),血清中IL-17含量可以反映肺部炎性浸润的严重程度。 结论:对新生乳鼠采取庆大霉素灌胃处理,减少其幼年时期接受免疫原的刺激机会将会影响其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加患哮喘的机会,加重喘息的临床表现以及肺部炎性浸润的程度。该研究结论为预防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文】:

肺组织,对照组,肺泡,支气管


图 1 正常肺组织(对照组) 图 2 庆 大 霉 素 灌 胃 组 肺 组 织 病 理 改 变(支气管、细支气管、血管及肺泡 (支气管、细支气管、血管无炎性细胞无异常改变,,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水肿 浸润水肿及上皮损害,肺泡和支气管轻及上皮损害 HE 20×) 度水肿,部分肺泡发生融合 HE 20×)

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血管


图 1 正常肺组织(对照组) 图 2 庆 大 霉 素 灌 胃 组 肺 组 织 病 理 改 变(支气管、细支气管、血管及肺泡 (支气管、细支气管、血管无炎性细胞无异常改变,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水肿 浸润水肿及上皮损害,肺泡和支气管轻及上皮损害 HE 20×) 度水肿,部分肺泡发生融合 HE 20×)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6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光;庞庆丰;吴长毅;曾因明;;乳酸菌表达的白细胞介素12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免疫调节[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5期

2 薛建敏,徐永健,张珍祥,薛蔚,沈关心;致敏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的变化与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606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606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