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RSV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致Th细胞亚群漂移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20:56
【摘要】:目的: 免疫异常激活和免疫失衡是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发生和持续存在的主要免疫学基础。外源性抗原通过抗原提呈细胞激活淋巴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激活免疫反应。由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亚群异常漂移使免疫细胞因子过高表达,导致哮喘发病。近年来认为气道上皮在气道高反应的免疫失衡机制中可能发生作用。气道上皮不再被仅仅看作为单纯的机械屏障,而是机体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参与气道局部微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已知气道上皮具有分泌炎性因子、趋化免疫细胞以及抗原提呈等功能,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将导致哮喘易感性增加,有可能成为哮喘发病的启动环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 RSV)是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临床流行病学证据显示,RSV感染可使哮喘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由于RSV的嗜上皮特性,其进入机体后首先感染气道上皮组织,改变了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调控方式,诱导机体免疫异常激活和免疫失衡,包括气道上皮细胞的分泌模式转变、过度释放炎性介质,从而导致Th细胞亚群异常漂移,形成哮喘的免疫易感体质。为求证这一学术思想,本研究拟建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持续感染RSV模型,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被该模型激活后Th亚群的漂移及淋巴细胞因子的释放情况,以证实HBECs持续感染RSV后改变免疫平衡状态,进而探讨其分子机制,筛选并证实分子靶点。研究内容展开如下: (1)建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持续感染RSV模型,观察该模型对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以及Th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2)分别制备正常HBECs和持续感染RSV的HBECs的基因芯片,观察其mRNA的差异表达,并筛选出编码分泌蛋白的差异基因; (3)验证明显上调的编码分泌蛋白的差异基因,观察该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对Th亚群分化的调控功能并初步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与结果 1.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对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 1)构建RSV持续感染HBECs模型 用TCID50法测定RSV毒株的毒力为1.4×106 pfu/mL,设定感染复数(MOI)为0.0001,构建RSV持续感染HBECs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感染细胞仍能够继续分裂传代;②传代后的感染细胞内可检测到RSV持续存在的证据。光镜下可见部分感染细胞晚期出现融合病变;免疫荧光显示细胞内有RSV致病蛋白的荧光表达;电镜下感染细胞的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出现核周裂隙,胞浆内有大量的溶酶体,胞核、胞浆内均有病毒颗粒分布。2) HBECs持续感染RSV后对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 体外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将其分为淋巴细胞组(L组)、RSV作用于淋巴细胞组(RL组)、正常HBE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组(HL组)、RSV持续感染HBE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组(HRL组),24小时后分别收获各组淋巴细胞和上清液。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显示HRL组的S期(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和凋亡率在四组中均最高,其次是HL组的S期细胞比例也高于L组和RL组。此项数据说明感染RSV后的HBECs可诱导淋巴细胞显著增殖,同时又加速淋巴细胞的凋亡。正常HBECs也可刺激淋巴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增殖。单独RSV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作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淋巴细胞因子IL-4, IFN-γ和IL-17的水平,发现RSV持续感染HBECs可促使淋巴细胞大量分泌IL-4. IFN-γ和IL-17等细胞因子,正常HBECs可刺激淋巴细胞分泌一定量的IFN-γ,单独RSV对淋巴细胞无明显激活作用。 3)RSV感染HBECs的上清液调控Th亚群的分化 我们将细胞培养液、正常HBECs的上清液以及RSV持续感染HBECs的上清液分别作用于淋巴细胞24小时,免疫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中Th2、Th17以及Treg亚群的分布。结果显示感染RSV的HBECs上清液可促进Th2和Th17的分化并且抑制Treg的分化,正常HBECs也可一定程度上促进Th2和Th17亚群的分化。 第一部分结果说明RSV感染HBECs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凋亡,淋巴细胞因子的释放和Th亚群异常漂移,对淋巴细胞具有活化作用。 2.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感染RSV后的差异基因表达 制备正常HBECs和持续感染RSV的HBECs的mRNA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筛选出HBECs持续感染RSV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HBECs,感染RSV的HBECs内有349个基因表达上调,154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中,有12个基因编码分泌蛋白,其中3个基因表达下调,9个基因表达上调。分泌谱中,CYR61基因是显著下调表达(ratio0.2), GVIN1、LEP和IL8基因是显著上调表达(ratio5)。 第二部分结果提示RSV持续感染HBECs后其mRNA表达明显改变,从而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3.白介素8(IL-8)和瘦素(leptin)介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 感染RSV后致Th亚群漂移作用 根据之前基因芯片的结果测得感染RSV后的HBECs中有12个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呈现差异表达,其中上调水平最高的两个基因分别是IL8和LEP,它们编码的蛋白分别是白介素8(IL-8)和瘦素(leptin)。荧光定量PCR检测IL-8和瘦素mRNA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即HBECs在持续感染RSV后,其细胞内IL-8和瘦素mRNA的表达相对于正常HBECs显著上调。ELISA检测正常HBECs和RSV持续感染HBECs的细胞上清液中IL-8和瘦素的水平。结果显示RSV感染组的IL-8和瘦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HBECs持续感染RSV后过度分泌IL-8和瘦素等细胞因子。 参照ELISA检测所得的感染RSV的HBECs的细胞上清液中IL-8和瘦素的平均浓度,我们将重组人IL-8和瘦素作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24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中Th2、Th17和Treg亚群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IL-8和瘦素都可促进Th2和Th17亚群的分化,尤其是瘦素。不仅如此,IL-8与瘦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使Th2的分化愈加增强。而IL-8和瘦素对Treg的分化均无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淋巴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IL-8和瘦素都可以促进ERK1/2的磷酸化。 第三部分结果说明HBECs感染RSV后能够过度分泌IL-8和瘦素,而IL-8和瘦素可能是通过活化ERK1/2信号分子来促进Th2和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结论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s)持续感染RSV后活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引起Th亚群异常漂移。同时,HBECs感染RSV后过度分泌的IL-8和瘦素可能通过活化ERK1/2信号分子在引起Th亚群漂移中发挥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6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华军;张卓然;;巨细胞病毒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5期

2 练幼辉;在狨猴中对甲型肝炎活疫苗作进一步评价[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年06期

3 苏琦华;訾自强;张霞;;反义硫代脱氧寡核苷酸体外抑制CVB持续感染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唐汉英,朱智勇,陆群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持续感染细胞的建立[J];浙江预防医学;1992年05期

5 张顺财;小肠的麻疹病毒持续感染——由免疫金电镜证实[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6年02期

6 季伟;乙型肝炎病毒突变株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7年03期

7 曹雪芹;黄庆华;李雍龙;;与宫颈癌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与免疫逃逸[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年06期

8 徐可树;李琪;王华枫;周霞;;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E区序列变异与病毒性状的关系[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年05期

9 季晖;抗寄生虫分子疫苗的展望[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年06期

10 徐可树;王华枫;李琪;周霞;;放线菌素D对持续感染乙脑病毒复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红伟;吕爱平;赵宁;;宣发膜原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DA大鼠黏膜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2 康乐;姚东璧;胡庭俊;曾芸;韦英益;李跃华;;天门冬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海雁;王丹丹;周叶红;双少敏;;荧光法分析低剂量penicillin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孙宏鑫;李明峰;李凤华;段丽娟;齐旭阳;江国托;;外周血淋巴细胞源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对疫苗的免疫增效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岳志杨;杨静玉;吴春福;徐燕;;奥司他韦的遗传毒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德文;王炜;左红艳;姚华;常公民;王瑞娟;高亚兵;王水明;董波;张志毅;彭瑞云;;不同波段电磁辐射对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朱梅俪;冯萍;朱雪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CD23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浦跃朴;张娟;尹立红;梁戈玉;刘冉;李晓波;李云晖;;构建汉族永生化淋巴细胞库研究苯、甲醛关键代谢酶功能SNPs[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朱晓新;;龟芪散及其拆方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10 陈同辛;何振娟;应大明;王耀平;顾龙君;;抗CD_(44)抗体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介导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少娟;我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效果显著[N];天水日报;2007年

2 记者 何德功;淋巴细胞如何运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郑晓春;以科学家发现抗肌体老化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1年

4 王振坤;人体的血液防线之二[N];家庭医生报;2007年

5 吴苡婷;攻顽症济苍生 制良药惠黎民[N];上海科技报;2008年

6 王振坤;人体的血液防线之一[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宁静;人体中的抗癌液[N];民族医药报;2006年

8 朱立明;情绪与疾病的发生有关联[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马炎超;放松心情能增强免疫力[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10 卢苏燕;T淋巴细胞“作战”路线被成功拍摄[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岭;RSV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致Th细胞亚群漂移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贺忠梅;抗M_2胆碱能受体抗体致心肌损伤作用及其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冬雪;炎性股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及T淋巴细胞致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包慧君;中华鳖肠道、脾脏和脑垂体的主要功能细胞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康印东;SAHA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温晓飞;沉默淋巴细胞cbl-b基因对鼠前列腺癌RM-1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7 夏纪筑;HIFU治疗后活化的淋巴细胞在肿瘤局部的特异性表达及其抗肿瘤效应[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8 王平;新分子ITIP表达、特性鉴定与抗肿瘤免疫效果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陈玲;急性冷应激大鼠组织和细胞热休克蛋白90表达及应激性损伤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杜玉珍;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及钟控基因的筛选鉴定[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兰;基于原子力显微术对B淋巴细胞形貌结构及生物力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华山;B淋巴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2在OLP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0年

3 马素亭;藏红花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年

4 张霞;柯萨奇B组3型病毒在内皮细胞系持续感染模型的建立[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马昱琨;重组TACI-Ig融合蛋白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6 曾转萍;山西省宫颈癌和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王晶晶;TACI-Ig对MRL/lpr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及部分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艳霞;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淋巴细胞CD3、CD4、CD8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刘良忠;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B淋巴相互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燕;淋巴细胞来源的儿茶酚胺对T辅助细胞分化的影响[D];南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3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653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