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预防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的可行性。 方法:对新入住EICU的病人51例,随机分为A组(雾化吸入组,25例),B组(对照组,26例)。A组,用两性霉素B粉针剂5mg×2瓶+生理盐水5ml,在5-6L/min的氧流量下射流雾化吸入,1次/天,直到转出EICU;B组,仅用生理盐水5ml,在5-6L/min的氧流量射流雾化吸入,1次/天,直到转出EICU。两组的其他治疗方案依病情按重症监护病房作相应处理。两组患者均分别在入院的第1、3、7、10和10天以上检测以下指标:(1)临床综合指标评价:APACHEII评分值,EICU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EICU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患病率,平均EICU住院日,EICU住院病死率,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2)实验观察指标:咽拭子、痰液、血液、尿液真菌培养。 结果:(1)临床综合指标评价:APACHEII评分值、EICU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EICU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患病率、平均EICU住院日、EICU住院病死率、不良反应等,并分别进行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段APACHEII评分值: A组(14.1±5.7) VS B组(15.5±7.2), p0.05、A组(11.9±6.8) VS B组(12.7±7.1), p0 .05、A组(11.8±8.7) VS B组(11.6±8.2), p0.05、A组(11.5±6.7) VS B组(12.5±8.6), p0.05、A组(10.3±7.1) VS B组(13.7±11.5), p0.05;各时间段EICU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 A组(12.0%) VS B组(7.7%), p0.05、A组(12.0%) VS B组(11.5%), p0.05、A组(14.3%) VS B组(18.7%), p0.05、A组(14.3%)VS B组(14.3%), p0.05;各时间段EICU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患病率:A组(0%)VS B组(0%),p0.05、A组(4%)VS B组(3.8%),p0.05、A组(7.1%)VS B组(6.2%),p0.05、A组(0.0%)VS B组(14.3%),p0.05;平均EICU住院日: 9.3±3.6 VS 10.7±6.3, p0.05 ;EICU住院病死率: A组(12.0%) VS B组(15.4%), p0.05;各时间段血清肌酐水平: A组(239.4±335.0) VS B组(189.0±179.0), p0.05、A组(194.0±208.9 )VS B组(141.1±164.4), p0.05、A组(190.7±192.2) VS B组(129.8±141.3),p0.05、A组(175.6±226.4) VS B组(115.7±131.8), p0.05、A组(93.1±45.0) VS 136.2±193.4, p0.05;各时间段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A组(19.7±16.7) VS B组(36.2±83.0), p0.05、A组(15.2±9.1) VS B组(21.4±37.9), p0.05、A组(15.9±10.0 )VS B组(8.6±30.1), p0.05、A组(14.8±11.1) VS B组(15.8±8.5), p0.05、A组(14.2±7.5) VS B组(19.7±11.5), p0.05 )。 (2)实验观察指标评价:咽拭子、痰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第一、三、十天以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16.5%) VS B组(11.5%), p0.05、A组(24.0%) VS B组(34.6%), p0.05、A组(28.6%)VS B组(57.2%), p0.05);第七、十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显著低于B组(A组(20.0%) VS B组(46.2%), p0.05、A组(21.4%)VS B组(62.5%), p0.05) ;尿液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0%) VS B组(0.0%), p0.05、A组(8.0%) VS B组(3.8%), p0.05、A组(12.0%) VS B组(3.8%), p0.05、A组(14.3%) VS B组(3.8%), p0.05、A组(0.0%) VS B组(0.0%), p0.05);血夜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在疗程中两组不分离出任何一份阳性标本。 结论:(1)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可能不能降低EICU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患病率;(2)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可能短期内降低痰液、咽拭子真菌培养阳性率;(3)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安全、简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19;R56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明业;2型糖尿病院内获得性肺炎34例病原学检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5年07期
2 张颖;孙彩霞;;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5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6年01期
3 党西强,易著文,朱翠平,毛定安;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4 韩晓华,袁壮,赵淑琴,刘春峰,张智洁,刘勇;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5 韩晓华,杜悦,刘勇,刘春峰,尚云晓,袁壮;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6 霍刚,宋志芳,王鸣和,杨钢,张大良,刘盛欣;严重呼吸衰竭抢救中有创机械通气应用时机的探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9期
7 施毅;;肺炎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06年06期
8 吴德军;熊晓华;;气管插管后气囊上液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07年04期
9 江洪清;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抗生素治疗[J];儿科药学;2001年03期
10 刘海燕;谭爱梅;曹莉;贾文君;程凤琴;;冲洗式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粤平;许敏;邓西龙;高洪波;施海燕;;纤维支气管镜在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隗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戴学作;;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0例临床观察[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肖少华;肖少莉;;鱼腥草注射液的应用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庆华;老年人呼吸机相关肺炎综合干预和发病机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王秀青;六种天蚕素类基因工程抗菌肽的研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怡;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基因诊断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2 樊慧珍;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基因诊断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屈慧新;肺部真菌感染与肺部细菌感染(非机械通气)的临床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4 张坚;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建立[D];青岛大学;2005年
5 周莉;肺炎支原体P30粘附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楼标雷;血清尿酸水平及营养状况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沈洁;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预防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孙艺铸;C反应蛋白测定用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诊断和疗效及预后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9 李丽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10 陈晓;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70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70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