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呼吸病论文 >

肥胖与支气管哮喘表型

发布时间:2020-11-07 12:17
   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型和非肥胖型哮喘患者的AQLQ症状评分、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总IgE以及经过规范治疗后哮喘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肥胖型哮喘患者与非肥胖型哮喘患者病情差异性;评价哮喘患者体重指数(BMI)与呼出气一氧化氮的相关性。 方法:筛选2011年6月-2011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门诊有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以2009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为诊断支气管哮喘标准[1],并除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源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在首次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且未经治疗的患者中,选择哮喘中度持续状态[2]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3],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BMI≥28kg/m2,肥胖哮喘者,18例)和Ⅱ组(BMI<28kg/m2,非肥胖哮喘者,60例)。按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制定的治疗方案,给予入选患者同等剂量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pg/250pg吸入,早、晚各一次,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治疗,经过8周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Ⅰ组和Ⅱ组分别称为Ⅰa组和Ⅱa组。 用统计学方法比较Ⅰ组和Ⅱ组患者AQLQ症状评分、就诊前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总IgE以及两组患者规律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肥胖哮喘患者与非肥胖哮喘病情差异性;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哮喘患者BMI与FeNO的相关性。结果:1、Ⅰ组和Ⅱ组之间年龄、性别比例、正在吸烟人数、有哮喘家族史和过敏史者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2、I组AQLQ症状评分较低,就诊前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较多(P0.05)3、Ⅰ组和Ⅱ组之间FEV,/FVC (%)、FEV1%pred、 PEF%pred以及PEF变异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Ⅰ组R5、R20、R5-R20较大,Ⅱ组FRC(%)和MMEF(%)较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4、Ⅰ组FeNO低于Ⅱ组(P0.05),总IgE无明显差异(P0.05)。5、Ⅰ组和Ⅰa组之间FeNO、 FEV1%pred以及PEF%pred无明显差异(P0.05);Ⅱa组FeNO和PEF%pred较Ⅱ组减小(P0.05),而FEV1%pred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的Ⅰa组ACT评分低于Ⅱa组(P0.05)。6、Ⅰ组患者的BMI与FeNO存在负相关(r=-0.608P0.05)。 结论:1、肥胖型哮喘患者主观症状更严重,更容易发生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更差;2、肥胖型哮喘患者FeNO较非肥胖型哮喘者减低;3、与非肥胖型哮喘比较,对治疗效果更差;4、未经治疗的肥胖型哮喘者的BMI与FeNO呈现负相关。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562.2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及药品
        1.2.2 体重指数
        1.2.3 FeNO检测
        1.2.4 肺功能检查
        1.2.5 总IgE检测
        1.2.6 AQLQ哮喘症状评分
        1.2.7 支气管哮喘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和ACT评分
        1.2.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Ⅰ组和Ⅱ组基本特征比较
    2.2 Ⅰ组与Ⅱ组患者AQLQ症状评分与就诊前有急性发作者比较
    2.3 Ⅰ组和Ⅱ组肺功能比较
    2.4 Ⅰ组和Ⅱ组FeNO、总IgE比较
    2.5 Ⅰ组和Ⅱ组治疗前后比较及Ⅰa组和Ⅱa组ACT评分比较
    2.6 BMI与FeNO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肥胖与哮喘流行病学
    3.2 临床特征比较
    3.3 肺功能比较
    3.4 过敏及气道炎症比较
    3.5 对治疗反应比较
    3.6 肥胖与哮喘相关性研究
    3.7 肥胖与哮喘相关的可能机制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晓梅;;让哮喘患者自由呼吸[J];人人健康;2009年09期

2 王成喜;杜正驰;孙颖;;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哮喘[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2年04期

3 阮祥信;张清;侯新垓;柯红;田秀文;张冰景;金景莲;;高压氧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4 王昆润;饮酒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7年01期

5 金永生;;浅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辨证调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21期

6 张安成;饮酒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1997年02期

7 伦志勇;梁燕芳;梁景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核因子-κB及IgE的表达及其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8 徐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9 周良楣;张瑞祥;;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5年03期

10 卜校山;;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宏;支气管哮喘动态监测和症状感知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吴小慧;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丽梅;宣肺化痰活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及其对LTD4、NGF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佟万成;热休克蛋白70、90α、90β mRNA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韩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阮德明;浮针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平喘作用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张弘;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异同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8 李风森;支气管哮喘免疫、内分泌紊乱的中维西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李开艳;Th17细胞亚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病机制及TLR2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刚;辅助T淋巴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宝龙;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药物治疗现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敏;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标记物的监测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吴晓琴;IL-4受体α链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王金东;舍曲林辅助治疗伴有抑郁的青少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血清IL-4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飞;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维生素D与支气管哮喘易感性及其相关表型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陈锋;徐艳玲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念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郝小梅;祛风化痰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姚彬;IL-8、IL-10和IFN-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及周围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9 杜瀛瀛;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功能学变化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单位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10 崔艳芝;支气管哮喘与小气道炎症[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3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2873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