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麻醉过程中不合适的通气模式会给患者带来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 associated lung injury, VALI),导致肺部气压伤、容量伤、萎陷伤及生物损伤,引发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肺部并发症是导致手术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术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增加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术后预后。术中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否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文献报道不多,且文献观点也存在争议。近期有学者发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即小潮气量(]Low Tidal Volume,LVT)、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及间断的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s, RM),与传统的大潮气量通气(High TidalVolume, HVT)模式相比,可以减少肺部条件不好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中老年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肺部并发症,但目前还没有文献明确是否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减少中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患者开腹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探索中老年患者术中合适的通气策略。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03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80例在全麻下行腹部开腹手术的55-85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本试验通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组(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PEEP及间断肺复张)和非肺保护性通气组(潮气量10-12m1/kg理想体重)。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相同的麻醉机,给予相同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液体管理及术后镇痛方式。从麻醉诱导插管后开始每小时测一次动脉血气,每两小时取静脉血血清测炎症介质(IL-8、TNF-α),直至手术结束。术后24小时后再次查动脉血气及检测炎症介质,并在术后一周内观察患者有无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包括在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以及30天内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组(LVT组)和非肺保护性通气组(HVT组)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术前患者身体状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管理方面,包括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管理、液体管理、术后疼痛管理等均一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围术期血常规及血气检查结果无差异,IL-8及TNF-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内,LVT组和HVT组两组患者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33.3%(P=0.424);咳嗽咳痰的发生率分别为63.3%和46.7%(P=0.27);肺部听诊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36.7%(P=0.726)。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内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PPC)的相关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LVT组和HVT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7.2±8.3天和17.6±6.9天(P=0.882),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的病死率均为0,没有差异。结论与非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相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术后7天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关键词】: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非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肺部并发症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6;R56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缩略词表10-12
- 前言12-15
- 参考文献14-15
- 文献综述15-24
- 参考文献21-24
- 研究对象和方法24-31
- 结果31-37
- 讨论37-41
- 参考文献41-43
- 作者简介43-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立新,刘又宁,赵晓巍,陈良安,郝凤英,曹璐;肺保护性通气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中炎性介质影响的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5期
2 彭小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8期
3 苏学会;杨明;刘桂荣;;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0期
4 贾彩焕;马龙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马晓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高原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6 石青军;杨正平;马四清;;西宁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肺保护性通气的临床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7 解立新,刘又宁,赵晓巍,郝凤英,曹璐,刘庆峰,范保星;肺保护性通气对肺内源性/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犬呼吸力学和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年03期
8 罗佛全;赵为禄;吴菊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任雪云;张伟伟;向美芹;王瑜;邢齐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0例回顾性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郑康;郑亚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民;刘大为;;心功能导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2 汤睿;黄英姿;;影像监测导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3 胡莉娟;侯静静;朱蕾;刘莉;周营营;徐云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影像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的影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江金彪;林应荣;陈弘;;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意义[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建新;;脑损伤患者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A];重症呼吸——肺与多器官衰竭——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重症呼吸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厉为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希望与困惑[A];浙江省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浙江省航海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胡彩花;;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监护[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江金彪;林应荣;陈弘;;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意义[A];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茂琴;赵小龙;李家琼;史载祥;许继元;莫逊;;反复肺复张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肺损伤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辰;詹庆元;;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解立新;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侯静静;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喻文亮;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和肺保护性通气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庆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肺内和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比[D];青岛大学;2015年
2 周晶;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3 刘U
本文编号:40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40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