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变化及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变化及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肺栓塞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放电 迷走神经刺激 肺栓塞 肺动脉压力
【摘要】:目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参与肺栓塞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通过直接记录交感神经放电的方式,探索急性肺栓塞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变化的情况。方法:11只健康成年杂种犬,腹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实验犬,切开皮肤及肌肉,开胸,取下第二肋骨,直视下经神经引导电极直接记录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并经股静脉注射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同时记录肺栓塞后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动物死亡后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评价。结果:11只实验犬均能记录到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建立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后,只有8只实验犬成功记录到了心下交感神经放电的变化过程。急性肺栓塞后,可见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通过相关软件分析后,11只实验犬在基础状态下的心下交感神经平均放电频率为168.45±23.81Hz,平均放电幅度为1.81±0.34μV,排除不能记录到整个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变化过程的3只实验犬后,其余8只实验犬的交感神经平均放电频率为178.13±17.25Hz,平均放电幅度为1.96±0.29μV。急性肺栓塞后,平均放电频率增加到274.25±31.48Hz,平均放电幅度增加到3.53±0.76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肉眼观察肺叶可见肺梗死改变,镜下观察,可见肺栓塞、肺泡壁破坏和肺充血改变。结论:经神经引导电极直接记录交感神经放电的方式证实了急性肺栓塞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为后续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治疗肺栓塞提供了实验基础。目的:先前的研究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治疗肺栓塞带来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我们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直接记录交感神经放电的方式证实了急性肺栓塞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迷走神经刺激(VNS)可能抑制急性肺栓塞的交感神经激活。本次研究设置假手术组,探索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对肺栓塞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8只肺栓塞杂种犬随机分成VNS组(n=10只)和假手术对照组(n=8只)。所有犬经右侧颈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实时监测实验犬的平均肺动脉压(m 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VNS组进行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刺激电流1.0m A-5.0m A,波宽1ms,波间隔50ms,刺激时间为15s/60s,整个刺激时间为3h。假手术组行类似操作但不进行电刺激。所有动物于3h后处死,大体观察并取材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犬均存活到观察终点。VNS组实验犬对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的耐受性较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肺栓塞后,VNS组实验犬的m PAP从基础状态下的15.89±2.81mm Hg上升到46.21±4.27mm Hg,假手术组实验犬的m PAP从基础状态下的16.82±2.72mm Hg上升到47.88±4.50mm Hg,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2)。干预3h后,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实验犬的m PAP、PASP、PADP较建模后下降更为明显(-17.56/-13.56mm Hg,p=0.07、-24.11/-20.07mm Hg,p=0.13、-14.14/-12.10mm Hg,p=0.15),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肉眼观察肺叶可见肺梗死改变,镜下观察,可见肺栓塞、肺泡壁破坏和肺充血改变。结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短时间的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可使肺循环压力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是,由于本次研究存在观察时间短、评价指标少等局限性,不能对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肺栓塞做出明确的评价,需要设计更深入全面的实验研究进行评估。
【关键词】:肺栓塞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放电 迷走神经刺激 肺栓塞 肺动脉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63.5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第一部分 犬急性肺栓塞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记录的实验研究14-28
- 前言14-15
- 1 材料和方法15-18
- 2 结果18-19
- 3 讨论19-21
- 4 本部分实验的局限性21
- 5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4
- 附图24-28
- 第二部分 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对肺栓塞犬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28-45
- 前言28-29
- 1 材料和方法29-33
- 2 结果33-35
- 3 讨论35-38
- 4 本部分的局限性38
- 5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图42-45
- 全文总结45-46
- 文献综述46-57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anszky J.;Hoppe M.;Behne F.;A. Ebner;胡慧敏;;迷走神经刺激时无癫痫发作的预测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7期
2 DeGiorgio C.;Heck C.;Bunch S.;周永;;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3种刺激方式的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2期
3 王竹鲜,,张月明;颈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1995年06期
4 付秀荣,宋瑞明;颈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手术配合[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樊友武,李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应用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年01期
6 梁友芳;;上海徐纪文主任擅长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J];求医问药;2013年04期
7 韩劲松;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癫痫发作[J];中国医药导刊;2000年02期
8 朱俊玲,蒋大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年01期
9 张忠;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年龄较大的成人癫痫[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6期
10 毓勤;;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对癫痫有效[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爱梅;赵永波;;迷走神经刺激术[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翼;Michelle McGuire;David P.White;Liming Ling;;间歇性迷走神经刺激诱发的呼吸长时程增强效应[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二期[C];2005年
3 夏纯;邓瑛瑛;王洪筱;;2例顽固性癫痫行迷走神经刺激术后护理[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李菁锦;赵兰峰;王毅珍;吕国蔚;;迷走神经刺激对致痫大鼠EcoG和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荣培晶;何伟;朱兵;;耳针抗癫痫效应与耳-迷走神经联系[A];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孟凡刚;张建国;马延山;梁树立;张凯;杨岸超;桑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黄凤;荣培晶;王宏才;朱兵;;耳迷走神经刺激干预糖耐量受损患者血糖疗效分析[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凌至培;栾国明;李云林;吕彦恩;;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张建国;不开颅 迷走神经刺激术控制癫痫[N];健康报;2013年
2 赵卓昀;“迷走神经刺激器”:救星还是煞星?[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张建国 孟凡刚 整理;顽固性癫痫 可选迷走神经刺激术[N];健康报;2011年
4 记者 匡远深;迷走神经刺激术可控制癫痫发作[N];健康报;2010年
5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马艳红;癫痫外科治疗装置进展值得关注[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陈英云;聂松义;治疗全脑广泛癫痫灶有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晓宇;耳迷走神经刺激与抗癫痫效应[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2 吕彦恩;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电生理机制及国产神经刺激系统研制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田国红;迷走神经刺激抑制红藻氨酸致痫大鼠癫痫发作机制及延髓内脏带内星形胶质细胞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高梅;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抑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兔模型心房颤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李延龙;可兴奋神经系统的同步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神经节丛消融并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对犬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黄玉文;急性肺栓塞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变化及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璐;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和迷走神经刺激抑制癫痫中的形态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马迎歌;耳针(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田健;迷走神经刺激和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学习和运动机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梅广海;国人颈动脉窦神经解剖及其刺激器安置的可行性研究—舌咽神经刺激治疗癫痫[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黄凤;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糖耐量受损干预作用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8 周龙;迷走神经刺激对兔脑爆炸伤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林进皇;迷走神经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吴金涛;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5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55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