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意义及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尘肺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意义及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尘肺病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对85例不同分期、不同分组的尘肺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以及全血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与38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对并发肺心病的尘肺患者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及血气指标的变化。旨在研究尘肺病患者血凝状态的特点及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在尘肺病治疗中的意义,探讨尘肺患者血凝状态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初步探索抗凝治疗在尘肺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确诊尘肺病例共85例,均为稳定期患者,不合并急性感染、创伤等。85例患者中矽肺72例,炭黑尘肺8例,铸工尘肺4例,石棉肺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79岁,平均(54.18±7.43)岁。其中Ⅰ期患者44例,年龄37-61岁,平均(52.4±6.0)岁;Ⅱ期患者21例,年龄43-74岁,平均(56.2±8.9)岁;Ⅲ期患者20例,年龄42-79岁,平均(56.1±8.3)岁。根据是否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85例尘肺病患者分为两组:尘肺病并发肺心病组患者16例,年龄(53-79)岁,平均(61.3±8.6)岁;尘肺非肺心病组患者69例,年龄37~65岁,平均(52.6±6.2)岁。尘肺病的诊断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由威海市尘肺病诊断组集体诊断。肺心病诊断符合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且3个月内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为男性,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19±8.31)岁。测量不同期别、不同分组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全血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对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尘肺肺心病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上述四项指标及血气指标的变化。 结果 1.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尘肺工期、Ⅱ期、Ⅲ期各期别之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逐渐升高,但各期别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尘肺并发肺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非肺心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尘肺工期、Ⅱ期、Ⅲ期血清IL-6与全血CRP两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P0.01),但尘肺各期别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肺心病组血清IL-6与全血CRP较非肺心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01),与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4,P=0.188)。 6.尘肺肺心病组患者经低分子肝素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尘肺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其程度不随尘肺期别升高而加重,但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非肺心病组明显升高,提示尘肺并发肺心病后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加重。本研究还发现,尘肺病患者IL-6、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肺心病组的炎症程度重于非肺心病组,提示肺纤维化过程中伴随炎症和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通过对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IL-6、CRP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D-二聚体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尘肺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肺纤维化过程中IL-6过度释放有关。本研究在对尘肺肺心病组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患者的高凝状态明显改善,炎性介质IL-6水平、CRP水平明显减低,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认为,对于尘肺病患者,尤其是尘肺并肺心病患者,应注意动态监测血凝状态的变化,适时进行抗凝治疗,不但可以预防肺的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的缺氧、降低肺动脉压力、预防和延缓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而且还有减轻炎症反应,预防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尘肺病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135.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4
-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6
- 1.1 对象14
- 1.2 入组标准14
- 1.3 方法14-15
- 1.4 统计学处理15-16
- 第2章 结果16-24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16
- 2.2 尘肺病组与对照组D-Dimer和Fib含量的比较16-17
- 2.3 尘肺Ⅰ期、Ⅱ期、Ⅲ期D-Dimer和Fib含量的比较17-18
- 2.4 肺心病组与非肺心病组D-Dimer和Fib含量的比较18-19
- 2.5 尘肺病组与对照组血浆IL-6和CRP含量的比较19-20
- 2.6 肺心病组与非肺心病组血浆IL-6和CRP含量的比较20-21
- 2.7 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与IL-6、CRP的相关性分析21-23
- 2.8 肺心病组抗凝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23-24
- 第3章 讨论24-37
- 3.1 不同分期、不同分组的尘肺病患者血凝状态改变的机制探讨24-33
- 3.1.1 尘肺病组FIB、D-D较对照组升高的原因及分析24-30
- 3.1.2 不同期别尘肺FIB、D-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0-31
- 3.1.3 肺心病组FIB、D-D升高原因分析31-33
- 3.2 尘肺患者D-D与CRP、IL-6的相关性初步探讨33-34
- 3.2.1 尘肺组CRP、IL-6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3-34
- 3.2.2 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与IL-6呈正相关34
- 3.3 肺心病组抗凝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34-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2
- 综述42-52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正华;吕元文;李昌喜;朱慕云;朱湘平;丁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1期
2 汤春梅;张言斌;吴桂锋;周强;邹永红;王亢;陈文翰;潘育文;;几种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07年07期
3 黄娟妮;曾昭华;石永英;陈广原;;老年肺炎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0年23期
4 杨莉,张海英,袁秀玲,雷珍莲,伍传仁,翟日洪;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对硅沉着病早期诊断意义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齐放,余晨,李霖,李德鸿,刘锡诚,周泽深,彭娟娟;尘肺患者肺功能200例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1期
6 徐峥嵘,杜海科,王世鑫,刘殿武,王剑;染矽尘大鼠早期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4期
7 蔡志刚;崔卫正;叶红霞;李晓娟;石玉珍;张彦萍;关继涛;;低分子肝素减轻大鼠肺纤维化机制探讨[J];河北医药;2008年03期
8 侯乐志,李修阳,申永来,张慧,谢斌,刘志侠;煤矿工人尸检肺小动脉血栓及其钙化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5年01期
9 刘绍霞,杨岚,齐咏,尚东;雾化吸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2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10 段鹏飞,李晓强,周为民,桑宏飞,高峰;猪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IL-1、TNF-α、P-selectin的变化[J];解剖与临床;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759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75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