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化碳对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全氟化碳对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肺间充质干细胞 全氟化碳 增殖 分化 旁分泌
【摘要】:目的:肺间充质干细胞为肺间充质来源的内源性成体干细胞,能够自我复制并分化成肺组织中的各种间充质及非间充质细胞,参与肺损伤的修复过程,是急性肺损伤及各种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全氟化碳为肺液体通气治疗的主要介质,具有高携氧性及生物抗炎效应,但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拟从全氟化碳对肺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面探讨全氟化碳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胶原蛋白酶消化法从大鼠肺脏中提取LMSC,并对所提取细胞的表面标志抗原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进行鉴定。(2)将细胞分为LMSC组和PFC处理组,分别绘制两组生长曲线并检测细胞周期以观察PFC对LMSC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3)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AGM诱导分化组和SAGM+PFC组,诱导LMSC向肺上皮细胞分化,分别采用RT-qPCR及免疫荧光检测SPC和AQP5的mRNA和蛋白表达,观察PFC对LMSC向肺泡上皮分化能力的影响。(4)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PS(200ng/ml)组、PFC组以及LPS(200ng/ml)+PFC组,分别干预24h后,采用RT-qPCR检测细胞IL-1ra、KGF、VEGF、HGF、TSG-6、ANG-1和TGF-β的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GF的分泌量,以观察PFC对LMSC旁分泌能力的影响。结果:(1)从大鼠肺脏组织中提取的细胞体外培养贴壁,免疫表型为CD29+/CD54+/CD90+/CD45-/CD11b-/CD31-,能够诱导向成脂、成骨和成软骨方向分化,可以鉴定为LMSC。(2) LMSC的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检测均符合干细胞特点,PFG组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均较LMSC组无明显差异。(3)诱导分化组及PFC组均可见SPC和AQP5表达,对照组免疫荧光基本无SPC和AOP5表达。前两组SPC和AQP5的平均光密度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诱导分化组SPC平均光密度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PFC组(P0.05),但两组之间AQP5的平均光密度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4)LPS组IL-1ra、KGF、VEGF和TSG-6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LPS+PFC组IL-1ra、KGF及VEGF mRNA表达高于LPS组(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LPS组H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PS+PFC组则高于LPS组(p0.05)。PFC组和对照组之间所有旁分泌因子表达均无差异。结论:(1)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能成功提取LMSC。(2)PFC不影响LMSC体外生长增殖。 (3)PFC抑制LMSC向Ⅱ型上皮细胞分化,不影响LMSC向Ⅰ型上皮细胞分化。(4)LPS能刺激LMSC分泌IL-1ra、KGF、VEGF、HGF和TSG。PFC能促进受LPS刺激的LMSC分泌IL-1ra、KGF、VEGF及HGF,对未受LPS刺激的LMSC则无促进作用。
【关键词】:肺间充质干细胞 全氟化碳 增殖 分化 旁分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6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4
- 第一部分 LMSC的分离培养与鉴定14-24
- 材料与方法14-19
- 结果19-21
- 讨论21-24
- 第二部分 PFC对LMSC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24-47
- 第一节 PFC对LMSC生长增殖的影响24-28
- 材料与方法24-25
- 结果25-27
- 讨论27-28
- 第二节 PFC对LMSC分化能力的影响28-38
- 材料与方法28-33
- 结果33-37
- 讨论37-38
- 第三节 PFC对LMSC旁分泌能力的影响38-47
- 材料与方法38-41
- 结果41-45
- 讨论45-47
- 全文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6
- 文献综述56-64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4-65
- 致谢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路;陈苹;贾竹青;刘羿男;马康涛;张永珍;周春燕;;人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白细胞抗原表达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2 褚晓倩;王丽;Paulina Duya;边育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潜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白海;司志刚;王存邦;薛智文;吴涛;杨小亮;;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7期
4 张清军;高毅;潘明新;姚坤厚;汪艳;;同期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年09期
5 饶龙华;李济宇;;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肝脏移植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07期
6 洪再发;黄小进;尹震宇;王效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05期
7 裘影影;李晶;;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年09期
8 朱震;沈振亚;陈海军;;MSCs修饰受体胸腺对异种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1期
9 吴卓;赵文婧;刘玲珑;吴丽情;陈维平;;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三维微环境复合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陈京;季明芳;李晓玲;方慧云;余元龙;程伟民;;临床治疗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存条件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Qinjun Zhao;Hongying Ren;Zhongchao Han;;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unomodulatory capability and clinical potential in immune diseases[A];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舟;MK和GM-CSFRα在胚胎干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梁新悦;低剂量辐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镇海文;LPS调节TLR4介导促进心肌细胞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4 于靓霞;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孙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杜世伟;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卒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余鹏程;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赵恩德;人记忆性T细胞的调控及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解琳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及其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吕璐璐;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作用的初步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文佶;人胎盘间充质样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郭俊贤;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临床观察[D];河南大学;2011年
3 任海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D];昆明医学院;2011年
4 张睿婷;人脐带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5 高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百草枯所致急性肺损伤治疗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韩夏;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红素加氧酶-1过表达对其IL-10分泌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长珠;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肝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8 李保环;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李煜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王小博;人类脐带血MSC和骨髓MSC分泌细胞因子的对比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925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huxijib/92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