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逆向嵌合体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20:39

  本文关键词: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逆向嵌合体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GFP小鼠 骨髓 干细胞移植 嵌合体 皮肤移植耐受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建立小鼠异种逆向嵌合皮肤移植模型。方法以GFP-C57BL/10雄鼠为BMSCs供者,选择免疫缺陷型BALB/C-nu/nu雌鼠为BMSCs受者,移植BMSCs,建立骨髓嵌合模型;通过RT-PCR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免疫组化检测GFP蛋白表达量,确定嵌合产生的最佳时间。实验共分3组:将接受BMSCs移植一定时间后的BALB/C-nu/nu雌鼠的皮肤移植给C57BL/10雄鼠(实验组),将未接受BMSCs移植的BALB/C-nu/nu雌鼠的皮肤移植给C57BL/10雄鼠(排斥组),C57BL/10小鼠间进行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检测存活皮肤的血管形成情况,以此探讨逆向嵌合皮肤移植的可行性。结果成功建立骨髓嵌合模型,用1×106 BMSCs移植后4周,SRY基因和GFP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1.22±0.10、458.0±3.4,与移植后1周、2周和6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嵌合产生的最佳时间为移植后4周。实验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14d,排斥组平均为5d。结论 BMSCs移植后可形成嵌合体,并可逆向嵌合移植诱导异种小鼠皮肤移植耐受。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GFP小鼠 骨髓 干细胞移植 嵌合体 皮肤移植耐受
【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20060610060)资助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目前在临床上,自体皮肤移植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目前研究认为,由于皮肤是免疫原性最强的组织之一,临床异体皮肤移植需要诱导免疫耐受形成,而建立嵌合体是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之一[1 5]。最近有文献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元;杨亚冬;房国坚;陈勇;;抗淋巴细胞血清联合脾细胞促进异基因骨髓细胞形成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03期

2 杨晋东;赵振林;;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及其在移植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8期

3 张雷杨;陈鑫;徐顺霖;庄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J];江苏医药;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琪;卢明珠;罗凌涛;傅毓玲;傅锦波;黄正接;;骨髓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酰胺诱导胰腺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燕丹;刘元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7年02期

2 杜优优;周胜华;周滔;刘启明;苏华;潘宏伟;刘彬;黎荣山;杜万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8期

3 邱林;金先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2期

4 董毅;李庆生;夏瑞祥;曾庆曙;蔡学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5期

5 苑学礼,谢蜀生,郭应禄,宋娴媛;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及微嵌合体检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06期

6 赵霞;贺韦东;马秀明;董巧凤;窦爱霞;赵敬杰;郭成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年02期

7 都义日,付小兵,李存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京燕;程月新;姜敏辉;;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2 雷慧芬;赵树铭;;干细胞体外扩增为巨核细胞并产生血小板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06期

3 周文君;张连峰;;人干细胞实验动物嵌合体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4 孙琪云,刘丽辉,胡锴勋,范传波,黄雅静,边莉,郭梅,艾辉胜;猕猴造血嵌合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年04期

5 韩钦;何东南;刘艳宁;李康华;黎介寿;赵春华;;Flk-1~+间充质干细胞和SP细胞参与肠道损伤修复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6期

6 史明霞;李静;廖联明;陈斌;李炳宗;陈磊;赵春华;;胎儿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4期

7 胡军,蔡振杰,王晓武,何显力,胡巧侠,管德林,马文煜;异种造血嵌合体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学特性(英文)[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9期

8 张大勇;谭玉珍;王海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干细胞衰老[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01期

9 辛哲生,周世阳;45,X/46,XYq+嵌合体[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10 武小娟,李春富,唐湘凤,石磊;反向骨髓移植诱导异种造血嵌合体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赛;;BDNF对低温移植干细胞的环境营养与促神经分化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廖耘;王乃红;Blanka;Volic;Neli;;HLAⅠ类和Ⅱ类部分基因位点不匹配对无关干细胞移植的影响[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史明霞;李静;廖联明;陈斌;李炳宗;陈磊;赵春华;;胎儿骨髓源Flk1~+ CD31~- CD34~-干细胞归巢机制的初步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邦茂;俞清翔;;干细胞在胃肠动力功能恢复的潜在作用[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萍;范明;;肌肉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A];中国组织工程、干细胞与神经再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程铖;杨向军;;兔骨髓源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吕力为;Dennis G.Osmond;;鼠骨髓B淋巴细胞凋亡及调控的实验研究(英文)[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邓为民;韩钦;尤胜国;张伟;葛薇;李长虹;马冠杰;邓鸿业;赵春华;;异基因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形成稳定的嵌合体并诱导免疫耐受[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姚程;谭业辉;王畅;周瑞莲;马宁;姜振宇;;大鼠胚胎期体内诱导免疫耐受后骨髓及皮肤移植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珍;“播种”干细胞治肝病[N];健康时报;2005年

2 种凤;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中风[N];华夏时报;2001年

3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李凌松;干细胞移植畅想曲[N];健康报;2001年

4 高庆;干细胞移植——糖尿病治疗新途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伍晓阳;神奇干细胞造福人类健康[N];经济日报;2005年

6 特约记者 程守勤;江苏异体外周血造血 干细胞移植结出成果[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欣信;美发现干细胞移植的神奇机理[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欣华;日本发现心肌再生干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FDA『放行』大脑干细胞移植人体试验[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张中桥;西京医院首次建立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耘川;BMSCs联合骨髓移植建立嵌合体并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崔慧斐;成体组织干细胞来源依据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王美霞;U_1小核核糖核酸嵌合体核酶靶向抑制HCV表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吕欣;嵌合型重组HCV cDNA的构建及体外转录RNA的感染特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周虎田;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姜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陈家松;非清髓性预处理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8 来晓瑜;一个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的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杜海宁;蛋白质构象转换和积聚的分子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殷文璇;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纠错及其应用于β-地贫基因治疗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娟;兔脂肪干细胞BrdU标记情况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2 王利霞;5-氮胞苷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沈龙祥;RNA干扰靶向atp6i基因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石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云伟;再生心肌细胞的另一新来源—人胎盘组织[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陈丽;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及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样细胞分化[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陆琰;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井绪东;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及人胎盘间质干细胞向胆碱能样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沈元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0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050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