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对HepG2细胞LXRα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本文关键词:TNF-α对HepG2细胞LXRα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HepG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肝X受体α 胆固醇外流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肝X受体α(LXRα)启动子活性及其下游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A1和ABCG1)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TNF-α加速HepG2细胞内胆固醇积聚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LXRα基因的启动子表达载体,观察炎症因子TNF-α对LXRα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进一步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TNF-α组(20μg/L)、高脂组(LDL,100 mg/L)及联合处理组(TNF-α20μg/L+LDL 100 mg/L)。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LXRfα、ABCA1和ABCG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3H]标记胆固醇,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胆固醇外流量。油红O染色和定量比色法分析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结果:成功构建LXRα启动子的萤火虫萤光素酶报告质粒,证明了该启动子有明显活性,TNF-α能明显抑制LXRα启动子的活性。进一步检测发现,和对照组相比,TNF-α下调了LXRα、ABCA1和ABCG1 mRNA与蛋白表达。高脂组胆固醇外流量增加,而TNF-α组胆固醇外流量明显降低。油红O染色显示,TNF-α使细胞内脂质染色明显增加。结论:TNF-α可通过抑制LXRα启动子活性从而抑制HepG2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导致肝细胞内脂质异常积聚。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脂质研究中心;
【关键词】: HepG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肝X受体α 胆固醇外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070631;No.81070317;重点项目No.81030008)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中性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过度堆积的代谢性疾病。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紊乱是构成各种形式脂肪肝的基础,而炎症在促进肝细胞脂代谢紊乱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生理状态下肝脏内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代小艳;唐朝克;;肝X受体在体内胆固醇平衡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浩;刘娣;丁镌;;猪LXRα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中成;AOPPs对巨噬细胞ABCA1表达与胆固醇流出的影响及机制[D];南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文娟;阿托伐他汀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LXRα及其靶基因、炎症因子、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2 徐小江;茯砖茶调节脂代谢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代小艳;LXR激动剂T0901317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且促进ABCA1表达[D];南华大学;2007年
4 欧翔;肝X受体激动剂上调apoE基因敲除小鼠NPC1和NPC2的表达[D];南华大学;2007年
5 郝新瑞;干扰素γ通过JAK-STAT1途径抑制细胞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D];南华大学;2008年
6 曹冬黎;脂多糖下调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与核因子-κB途径相关[D];南华大学;2008年
7 夏晓莉;肝气郁在代谢综合征中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刘协红;D4-F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朝克,贺修胜,易光辉,王佐,袁中华,刘录山,危当恒,王燕,杨永宗;肝X受体α在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中的调控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年06期
2 唐朝克,易光辉,阮长耿,杨永宗;ABC转运体超家族对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的调节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年05期
3 唐朝克,杨峻浩,易光辉,王佐,刘录山,万载阳,袁中华,阮长耿,杨永宗;油酸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表达和胆固醇流出的影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12期
4 ;Effect of Apolipoprotein A-I on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Degradation and Cholesterol Efflux in THP-1 Macrophage-derived Foam Cells[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4年03期
5 唐朝克,杨永宗,易光辉,王燕,危当恒,王佐;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在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鲁文,龚作炯,杨丽华;HCV5′非编码区和核心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2 施琼;翁亚光;徐远久;蒋洪彦;刘子杰;刘青松;蔡燕;;细胞分裂调控基因MAD2与GFP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沃壮群;;肿瘤坏死因子[J];生命的化学;1986年05期
4 朱迅;杨贵贞;;重组人类肿瘤坏死因子(rhTNF)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87年06期
5 李子海,朱立平,谢少文;肿瘤坏死因子(TNF)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8年04期
6 王玉兰;陈祖琼;;对肿瘤坏死因子的新认识——TNF-α和-β的生物学活性比较[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8年06期
7 童善庆,陆德源;肿瘤坏死因子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1989年04期
8 杨吉明;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0年02期
9 孙永良;经内毒素诱导人巨噬细胞系THP1产生的不同于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因子在体内具有刺激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的作用[J];国际免疫学杂志;1990年06期
10 何革;李霖;;肿瘤坏死因子与疟疾感染[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家科;申传安;;肿瘤坏死因子对骨骼肌细胞内泛素系统基因表达的调节及意义[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永秋;刘丽萍;;肿瘤坏死因子与急性卒中后的多器宫功能障碍综合征[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侯平;张洪峰;肖卫国;;肿瘤坏死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顾玮玲;喇端端;;不同气体对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及腹腔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薛欣;张永祥;;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ATF6、IRE1介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媛;黄松明;张爱华;张维真;吴红梅;鲍华英;;肿瘤坏死因子-α和热休克蛋白70-2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陈卫华;陈燕;崔国惠;;肿瘤坏死因子α和姜黄素调节Raji、U937细胞内VEGF的表达及基质胶中ECV细胞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冯靖;陈宝元;郭美南;曹洁;赵海燕;梁东春;左爱军;;内皮细胞在不同间歇低氧模式下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应斌武;刘代顺;文富强;;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A549细胞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李建生;高剑峰;周友龙;刘轲;;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炎症级联反应变化的意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1.3倍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张中桥;NDRG2可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樊凤辉;新型抗体有望同时治疗两种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张建琛 李静;我科学家发现可调控细胞死亡方式的人体蛋白激酶[N];科技日报;2009年
5 张献怀;我国创伤脓毒症研究又有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3年
6 何帆;自身免疫和炎症为CTD-PAH主要发病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张田勘;没有免疫就没有生命[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海川;肿瘤坏死因子凋亡相关配体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以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2 韩聚强;改造HBV作为肝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3 夏立新;几种因子对HaCaT细胞合成结合珠蛋白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徐锦荣;CCK-8对rTNF-α诱导RSC-364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5 董劭壮;炎症对脂肪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2007年
6 万一;TNFα自体疫苗的制备、筛选及其对TNFα表达过高相关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张小梅;羟基酪醇生物学作用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茜;四环素调控HSV-tk基因表达及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杨海捷;从噬菌体展示随机七、十二肽库筛选内毒素结合肽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10 刘辉;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珠高、低反应并存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琳;EGCG对LPS诱导的p38 MAPK信号转导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松佳;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文晓燕;内异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血管形成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4 王慧;RGD特异性结合多肽与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融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的抑瘤活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张映;GFE-1多肽与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融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组织分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万辉;重组乙肝病毒介导的干扰素α的转基因表达[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张晓荣;A549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香烟烟雾提取物刺激及阿奇霉素干预下的变化[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8 郭志远;含hTRAIL及LUC基因的腺病毒双表达载体的构建[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王东琳;磁分离酶联免疫测定系统在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赵丽丽;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氧/复氧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干预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4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10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