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体外诱导及其鉴定
本文关键词:小鼠骨髓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体外诱导及其鉴定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体外培养方法,并从形态、表型特征及功能方面与髓样树突状细胞亚群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提取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体外通过特异性细胞因子Flt3-Ligand诱导其向浆细胞样及髓样树突状细胞亚群分化,并利用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从形态学、表型特征及功能三方面对培养得到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Flt3-Ligand体外诱导培养8 d,可获得表型为CD11c+CD11b-B220+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亚群。形态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亚群多为表面光滑的圆形,胞核常呈偏心分布的肾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未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低水平表达CD80、CD86、CD40及MHC-Ⅱ类分子,不能被TLR4激动剂LPS诱导成熟,但在TLR9激动剂CpG ODN1826作用下,能够迅速转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功能方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但弱于同等刺激条件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结论小鼠骨髓细胞在Flt3-Ligand的体外刺激诱导下,可向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方向分化,所培养出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形态上多呈淋巴细胞样,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并具有一定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胸心外科;
【关键词】: 骨髓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细胞培养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30801011)~~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启动、维持和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处于中心环节,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的始动者[1]。但体内DCs并非为一类均一的细胞,而是由数种表型、功能各异的亚群所组成的一个生物系统[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育民;程鸿;;小鼠骨髓lin~-CD117~+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成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2 曲春枫;杜君;孙宗棠;;不同单核细胞亚群来源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俊俊;徐兴祥;钱桂生;;树突状细胞引流淋巴结归巢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张海彪;;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偏高结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07期
3 叶韵斌;周智锋;;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肿瘤;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nd autoreactive T cells derived from BXSB mice with murine lupus[J];Cell Research;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蕾;刘卓;杨振军;徐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神经细胞的环境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0期
2 黎婷;孙晋虎;赵亮;李帅;;离心分离法与贴壁分离法对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05期
3 尚显文,刘日光,尹培荣,杨述华,易诚青,刘建湘;狗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诱导成骨潜能研究[J];中国骨伤;2005年06期
4 段小军;杨柳;陈光兴;李忠;张洪鑫;;传代培养密度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6期
5 冯琳琳,王金成,尹飞,高忠礼;不同条件下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中的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0期
6 张军,邵明,龚冬梅,张信英,董得利,杨宝峰;骨髓基质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3期
7 滕勇,胡蕴玉,白建萍,王臻,戴先文,李明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化培养[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9期
8 吴波;卢正茂;王尧;罗天航;薛绪潮;毕建威;康俊升;方国恩;;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2期
9 王涛,刘伟,崔磊,曹谊林;骨髓基质细胞诱导为神经原及胶质细胞[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2期
10 姜晓丹,徐如祥,张世忠,柯以铨;源于成人骨髓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龙;陈春烨;金鑫;于斌;舒芙蓉;麋漫天;;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志华;张彦;张春艳;;无血清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激活的A-NK细胞支持作用的比较[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3 董波;陈肖华;王治东;饶亚岚;张军权;张燕;毛秉智;;Hp/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的建立及在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静雯;杨浩;罗娜;鞠躬;;嗅鞘细胞培养液对海仁藻酸损伤脊髓神经元NO产生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雪华;柯山;黎皓;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小鼠骨髓来源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石巧娟;戴方伟;贾丹梅;萨晓婴;;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宏杰;孙小燕;张连元;孙树勋;董淑云;门秀丽;赵利军;;模拟缺血再灌注诱导L-6TG大鼠肌母细胞凋亡的研究[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王哲;许汉鹏;罗卓荆;王全平;张俊华;李明全;雷伟;;人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鉴定[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希哲;林云锋;乔鞠;陈润良;田卫东;李声伟;;人体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及其成骨潜能[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傅德皓;杨述华;马德彰;李鲲;郜勇;;鼠胚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治;防器官移植排异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成人骨髓细胞研究受到质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3 张化;英研究从骨髓细胞制造肾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王硕军;骨髓细胞可转换成神经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杨淑娟;美发现近期骨髓细胞不能形成卵母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郝全 唐风;美休斯顿Baylor医学院连出两项新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曹丽君;癌症成因有新解[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吉恩;FDA颁布指南加速流感疫苗开发[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钱铮;日本用鼠肝和胃细胞培养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新晨;人造精子可让女性单性生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伟;硅酸二钙涂层离子溶液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王永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D];中南大学;2012年
3 刘登群;骨髓来源细胞在体内的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向小肠上皮细胞分化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杨礼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青;基因工程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原的细胞表达、分离纯化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王庆志;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L-精氨酸的干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尹青;应用不同方法体外诱导P19细胞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8 刘鹏;外周血来源的成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以及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周涛;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南景龙;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进茜;高氧损伤肺组织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唐红英;整合素β1对人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李雅娜;兔BMSCs体外培养及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4 李伟;造血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5 赵静;脂质体介导转染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内表达[D];山东大学;2005年
6 韩立强;人体脂肪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成骨活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7 黄伟;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曹红翠;四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刘国平;脑脊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广欣;变性I型胶原对晚代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10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