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生物反应器中不同载荷培养促进传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

发布时间:2017-10-31 06:22

  本文关键词:生物反应器中不同载荷培养促进传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软骨组织工程 传代软骨细胞 生物支架 生物反应器 载荷培养 软骨缺损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第3代软骨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经载荷培养的软骨生成效应,为自体软骨移植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4月龄西门塔尔小牛新鲜膝关节软骨,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将第3代软骨细胞与多孔聚氨酯支架复合制备细胞-支架复合体。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空载培养2周组(A组)、直接载荷培养2周组(B组)、空载培养4周组(C组)、直接载荷培养4周组(D组)、空载培养2周后载荷培养2周组(E组)。空载培养时将细胞-支架复合体置于培养箱中孵育;载荷培养是在生物反应器中模拟体内关节微环境,对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垂直加压和界面旋转的复合载荷运动。各组于各时间点取材,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DNA定量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和表层蛋白(superficialzone protein,SZP)mRNA表达,并行甲苯胺蓝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各组细胞-支架复合体分泌的DNA含量、GAG含量以及GAG/DNA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培养后,大量GAG从支架释放至培养液中,且随载荷时间增加GAG释放相应增加(P0.05)。Ⅰ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载荷培养后,B组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1),D、E组显著高于C组(P0.01);D、E组蛋白聚糖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P0.01),E组显著高于D组(P0.01);B组COM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1),E组显著高于C组(P0.01);E组SZ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D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载荷培养能增强软骨细胞合成分泌GAG;各组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无变化,但D、E组表现较强的蛋白聚糖免疫染色增强作用。结论不同载荷均能促进以传代软骨细胞为基础的软骨再生,空载培养后载荷培养可能是最佳的软骨再生培养模式,但载荷诱导第3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弱化。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 传代软骨细胞 生物支架 生物反应器 载荷培养 软骨缺损修复
【分类号】:R329
【正文快照】: 软骨损伤后,成熟软骨的内源性自我再生能力非常有限;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transplantation,ACT)是目前极具潜力的修复软骨缺损技术,但其种子细胞来源有限。1994年,Brittberg等[1]将ACT技术首先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发展至第3代ACT技术,即基质辅助的ACT(matrix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跃;王旭东;沈国芳;;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2 王景会;可食用植物疫苗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年11期

3 宋宇锋;卫小春;;关节软骨细胞离子通道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39期

4 张莉;郭全义;眭翔;许文静;袁玫;黄靖香;卢世璧;;羊软骨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和扩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5 宗芳,王文,张陵林,田淑芳,阮力;应用转瓶和生物反应器培养表达HBsAg的哺乳动物细胞系的比较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年04期

6 刘瑾春;刘霞;曹谊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软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01期

7 曾国华;陈贻锴;J·shevitz;;抗人A血型杂交瘤细胞高密度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年02期

8 韩中山;;75L生物反应器制备乙型脑炎病毒工艺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9 ;人体组织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3期

10 余方圆;郭全义;黄利虹;许文静;赵斌;袁玫;卢世璧;;去分化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反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张世昌;王英杰;;鼠拟胚体来源细胞肝细胞分化的初步观察[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彦亮;刘彦普;雷德林;陆斌;周树夏;;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陈波;钱铮;陈燕;周晔;谷明莉;林艳;邓安梅;仲人前;;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发酵制备重组颗粒溶素蛋白[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4 张茂金;杜秀冬;张志江;孟雅娟;姜杨;;乙肝疫苗基因工程CHO细胞的新型载体的大量培养[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许圣荣;赵劲民;蒋宗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蒋天舒;娄加陶;吴传勇;周晔;陈波;陈燕;谷明莉;邓安梅;;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发酵制备重组结核抗原多表位肽[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刘鸿凌;辛绍杰;游绍莉;胡燕;荣义辉;周霖;杨永平;李志伟;刘振文;貌盼勇;;成人肝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初步研究[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康婧;黄杨;陈文霞;;牙本质支架体外诱导兔骨髓干细胞分化[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余慧;黄红云;陈琳;王洪美;;生物反应器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陆一鸣;颜宏利;贺艳;张毅;李彦舫;孙树汉;;乙型肝炎口服疫苗的转基因番茄植物模型的建立[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奇云;“生物反应器”直击动物制药厂[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许沈华;可以吃的基因疫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张乐 徐嫣嫣;寻觅对付癌症的钥匙[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项铮;防御素的发现十分重要[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任荃 记者 陈青;老鼠“制药厂”生产人类抗体[N];文汇报;2006年

6 ;美国开发出大量培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王俊鸣;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制造流感疫苗[N];科技日报;2006年

8 张乐 徐嫣嫣;浙大利用人类胚胎发育理论寻找攻克癌症新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晓晖;转基因动物制药研究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真;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中机械刺激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朱艳霞;脂肪干细胞增殖特性及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范秀波;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何清义;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研究—人关节软骨细胞的永生化及其生物学特性[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5 陈亭;乳酸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文加;人脂肪来源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范伟全;人bFGF基因转化大豆毛状根表达体系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任军;炭疽、鼠疫基因工程联合疫苗的前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9 李元城;微流控芯片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10 韩冰;新型生物人工肝病毒安全性的实验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昆;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体外扩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沛;双基因活化的骨软骨组织工程复合体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郑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细胞数量即时监测与分化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杨晓,

本文编号:1121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121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d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