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靶向移植对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治疗研究
本文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靶向移植对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治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移植 急性肾小管坏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掌握实验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建立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制备和培养方法。采用经肾动脉靶向灌注移植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治疗对照组比较,观察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及其对肾功能恢复的影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与培养:8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体质量2±0.5Kg,随机分成两组(BM-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模型建立前所有实验兔均采血行血肌酐、尿素氮检测并记录。在模型建立后24h移植组与对照组各随机选1只兔处死,切除肾脏行病理学观察。移植组其余3只兔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骨髓各5ml,以贴壁培养法分离自体BM-MSCs并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随机选取其中一瓶P2代细胞做(4,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在显微镜下观察。2、建立实验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采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建立模型。全部实验兔在无菌静脉麻醉状态下,开腹钝性分离双侧肾动脉,采用无损伤血管钳夹闭双肾动脉90min,观察肾脏变化(包括体积、颜色、外观形态等),去夹恢复肾动脉血流灌注。模型建立后24h,对照组及移植组各随机选取1只实验兔处死并取肾组织,病理学观察肾小管坏死情况;建立模型后3小时、24小时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并记录。通过观察血生化指标变化与病理学改变,确定肾小管坏死模型建立成功。3、动脉靶向灌注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1)移植组(3只):麻醉下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下段(约齐双侧髂总动脉分叉部上方)采用Sel dinger穿刺技术,插入3F Progreat微导管约5cm至肾动脉开口水平,缓慢灌注兔自体BM-MSCs悬液2ml/kg,退微导管及导管鞘,穿刺点采用可吸收性无损伤缝合线缝合,待无出血、渗血后逐层关腹。(2)对照组(3只),与移植组在同一时间点,经腹股沟内侧静脉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比组观察。(3)两组间对比观察:移植BM-MSCs术后,两组分别于3d、5d、7d采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对比分析两组间差异。7d后移植组实验兔在麻醉状态下,用10%的甲醛行双侧肾脏灌注固定后取材,对标本行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干细胞归巢情况。结果:1、BM-MSCs的扩增培养:3只移植组获取骨髓,细胞接种24h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3-4d后可见细胞集落形成。5-7d可见细胞铺满瓶底,达到融合状态,可进行传代培养。第3代以后,细胞分裂活跃,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状改变,大部分呈长梭状。2、实验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后,病理学观察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动脉移植BM-MSCs后7d,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经DAPI标记的BM-MSCs沉积于肾组织。3、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建立前血肌酐(x±s)103.88±8.11 μmol/L,尿素氮(x±s)8.79±0.75mmol/L。模型建立后,分别于3h、24h采血观察: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明显倍增,分别为3h 211.75±14.52 μmol/L及18.71±1.20mmol/L;24h 339.63±26.36μmol/L及24.06±2.56mmol/L。模型建立前与模型建立后3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M-MSCs移植后通过采血检测分析,移植后3d移植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5d起移植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d动脉组血肌酐、尿素氮分别为116.33±12.50 μ mol/L和10.13±2.7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43.67±17.21 μmol/L和17.62±1.4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验兔采用夹闭双肾动脉90min后恢复血流再灌注,能快速成功的建立急性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后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2、经动脉内插管灌注的BM-MSCs可向损伤肾组织归巢,且在移植7天后DAPI仍保持荧光特性。3、BM-MSCs行动脉内插管早期靶向移植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32;R69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宇实 ,解汝娟 ,那士平 ,鲍孟江;利福平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11期
2 何平;急性蜂毒中毒致急性肾小管坏死22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1年04期
3 朱光炜;;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早期诊断和处理[J];华夏医学;2006年01期
4 谢桐,徐琴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J];新医学;1983年11期
5 叶任高,,肖建平;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J];新医学;1994年03期
6 陈惠萍,曾彩虹;急性肾小管坏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年05期
7 程虹,谌贻璞;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新医学;2001年02期
8 李希英,张苑青;浅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年03期
9 于念之,肖兰花,张爱平;庆大霉素致急性肾小管坏死1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年04期
10 何威逊;急性肾小管坏死[J];小儿急救医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兴刚;冯健;过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实验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单娟萍;冯春月;蒋欣欣;叶有新;;肾干细胞在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作用观察[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海丹;周春华;梅长林;;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尿液多囊蛋白-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喜红;易著文;陈丹;何小解;莫双红;;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修复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儿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董兴刚;冯健;俞志满;过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肾动脉导入在急性肾小管坏死裸鼠修复中的作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波;;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李保春;刘先锋;;骨髓干细胞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亮;陈卫国;王庆堂;周鹏;杨航;李晓伟;梁平;杨伟;李沙丹;刘吉文;;肾移植术后后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报道[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万晨旭;张金元;;川芎嗪、泼尼松和贝那普利对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致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保护作用比较[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王国殿;皮柳萍;张雪萍;;彩超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应用价值[A];2002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海林;超声辐照微泡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急性肾小管坏死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刘喜红;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冀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靶向移植对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治疗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刘先锋;骨髓干细胞在小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肖丽佳;自体骨髓源性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单娟萍;肾内源性干细胞在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5 党智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周燕妮;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峰;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肾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8 薛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及肾组织中NGAL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64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16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