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固有免疫识别与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20 05:18

  本文关键词:固有免疫识别与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固有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分子机制 肿瘤生物治疗


【摘要】:固有免疫是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适应性免疫的基础和启动者,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维持宿主免疫反应和保护感染组织间的平衡,该过程必须被精细识别与调控。近年来,固有免疫在分子水平上的识别及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哺乳动物的固有免疫识别及调控主要通过一系列胚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病原微生物上表达的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来实现,这种形式让机体不但可以发现入侵的病原体,而且能够识别其类型,并通过一系列信号途径活化效应分子,识别自我与非我,激活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并且相互协同或互相调节以形成调控网络,从而控制并清除病原体,在固有免疫中发挥独特的功能。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固有免疫识别与调控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转化将对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目前对于固有免疫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信号通路中各个分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1270945)~~
【分类号】:R392.1
【正文快照】: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主要研究固有免疫细胞包括肥大细胞(mast cell),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巨噬细胞(macrophage),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ell,NK),粒细胞(granulocyte)及γδT细胞等如何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波;舒红兵;;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与树突状细胞的发现和意义——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和相关研究简介[J];生命科学;2011年12期

2 何小兵;房永祥;贾怀杰;陈国华;曾爽;瞿惠玲;景志忠;;Toll样受体介导的先天性抗病毒免疫反应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6期

3 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志忠;何小兵;房永祥;贾怀杰;周涛;;病毒感染对宿主TLRs模式识别与免疫应答信号的影响[J];病毒学报;2012年04期

2 何小兵;景志忠;贾怀杰;房永祥;陈国华;曾爽;;ORN及其类似物的天然抗病毒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03期

3 董兴高;;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4 管齐赛;房永祥;贾怀杰;何小兵;周涛;杨孝朴;景志忠;;猪TLR3胞外区片段重组载体的构建、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周桂桃;;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发展的探究[J];当代医学;2013年15期

6 柴瑞娟;薛正莲;杨超英;丁佳红;王洲;钱森和;魏明;赵世光;孔芳;;本科生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州化工;2013年14期

7 黄茵;;学生课堂演讲——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J];健康研究;2009年05期

8 陈永富;钱国英;汪财生;;编写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材的一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9年04期

9 陈永富;钱国英;汪财生;;服务于行业的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10年02期

10 吕群燕;;免疫学的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科学通报;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迁;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表观遗传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张广丽;消癜汤对儿童过敏性紫癜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张莹莹;热处理肿瘤疫苗联合佐剂CpG-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刘涛;支持向量机方法在T细胞表位预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蓉;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TLR/IFN信号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伍模鑫;中国南方汉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Graves病易感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徐灿;TRAF6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蒋小滔;交叉反应性抗脂多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雯雯;PSP对PBMC免疫调节机制及TRAF6/TLR免疫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王洁;吸烟对大鼠肺组织B_(7-1)/B_(7-2)及其相关配体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管齐赛;猪TLR3分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PK-15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孟巍;Toll样受体7在新城疫病毒诱导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Regul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in innate immunity[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竞;张贺秋;凌世淦;;丙型肝炎病毒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年06期

2 庞红艳;刘耕陶;;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与药物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05期

3 ;第十二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现代免疫学;2011年03期

4 ;第十二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6期

5 侯丽娜;巨噬细胞表面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4期

6 杨芳芳;陈成水;;Toll样受体2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1期

7 ;第五届全国生物治疗学术大会第一轮会议通知[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年03期

8 王乐怡;吴欣怡;;Toll样受体与NOD样受体在炎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0年05期

9 刘晔;Toll样受体与固有免疫的进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金伯泉;;NLR: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中的一个重要家族[J];现代免疫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国蔚;李俊发;崔秀玉;;低氧预适应的分子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彭毅志;赵晓辉;王元元;;HSP90在PI3K/ATK通路中作用的分子机制[A];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后脏器损害的临床救治论文汇编[C];2007年

3 罗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依赖PrfA蛋白的毒力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金顺子;刘树铮;;X射线对J774A.1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转接蛋白的影响[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默;闫晓红;吴建国;朱应;;SARS病毒S蛋白诱导环加氧酶-2表达的分子机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鲍依稀;李雯雯;赖思含;徐灿;卢芳;;应用蛋白芯片研究PSP调节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机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鲍依稀;李雯雯;赖思含;徐灿;卢芳;;PSP调节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机制[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何颖;张洁;丁艳;周华;唐玉红;陈丽;郑煜;;NO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介导CO的中枢性呼吸调控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赵晶京;王振华;鲁荣;罗元辉;刘为纹;;NO/cGMP信号转导途径对大鼠胃电节律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战梅;卢士红;杨仁池;韩忠朝;;PI3K/AKT和ERK1/2信号转导途径共同介导HAPO促细胞存活作用[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涛;新研究表明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马艳红;探索AD分子机制 全面开展“靶点”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周勇;北大医学部揭示钾通道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胡德荣;胆固醇吸收分子机制被揭示[N];健康报;2008年

5 胡德荣;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研究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陈瑜;沈自尹;陈伟平;淫羊藿总黄酮重建衰老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小秋;免疫系统利用DNA修复机制提升免疫力[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吲哚美辛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伴有β-catenin/c-myc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唐先武邋特约记者 肖鑫;我科学家发现免疫应答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李文;中美学者探索胰腺分泌调节分子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凯;18个重要炎症相关基因SNP分析及TLR4基因5’区SNP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万敏;过表达hTSC1导致的肌萎缩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丛延广;弗氏枸椽酸杆菌群集运动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马驰;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IEL)与脾T淋巴细胞间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与iIEL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刘伟;肾上腺髓质素对LPS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FPI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6 程轶U,

本文编号:1206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206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