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约氏疟原虫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宿主免疫应答特点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0 15:30

  本文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宿主免疫应答特点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yXL和PcAS混合感染 免疫应答 病理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AS,PcAS)混合感染宿主免疫应答特点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Py17XL、Pc AS和Py17XL+PcAS感染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于感染后0、1、3、5、8、10、12和15d处死小鼠,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培养后采用ELISA检测脾细胞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分别于感染后3、5、8d尾静脉取血,肝素抗凝,短暂离心后采用高纯度DNA提取试剂盒抽提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虫负荷。结果 Py17XL单独感染和Py17XL与PcAS混合感染小鼠IFN-γ水平分别在感染后第3d和5d升高,PcAS单独感染第5d小鼠IFN-γ水平是相同时间点Py17XL和混合感染小鼠的3倍;Py17XL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小鼠IL-4水平分别在感染后第3d和8d升高,PcAS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10d达峰值(P0.01),此后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上升缓慢,于感染后第9d红细胞感染率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第14d自愈,小鼠生存率为100%;Py17XL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迅速升高,于感染后第5d红细胞感染率高达(50.57±9.12)%,小鼠于感染后第5d及次日全部死亡;混合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迅速升高,感染后第5d达峰值,第9d小鼠全部死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混合感染小鼠以Py17XL增殖占优势。结论抗疟保护性免疫依赖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免疫应答的模式与宿主病理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同时提示混合感染的BALB/c小鼠应答模式与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应答模式相同。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科;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No.1155G55)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严重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据WHO报告,全球约40%的人受到疟疾威胁,每年约3.5亿~5亿人感染,因疟疾而死亡的儿童可超过100万[1]。研究证实,不同种属疟原虫混合感染在发展中国家较普遍,尤其在疟疾流行区,恶性疟原虫同时伴随间日疟原虫或三日疟原虫混合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纯良;疟疾时的免疫复合物及其免疫病理学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恬;被动免疫:增强对混合抗原免疫应答的方法[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6年01期

2 戴若平;姚学军;陈敏诲;陈晓;;郎格罕细胞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3 王颖;;Ribi Immunochem佐剂显著提高疟疾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性[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10期

4 吴广利;;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4年04期

5 彭聿平,邱一华,张清泉,,李炳源,王健鹤;免疫应答期间淋巴器官内5-羟色胺代谢的变化[J];免疫学杂志;1995年02期

6 ;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5期

7 陈路,鲁亚蓉;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事件[J];成都医药;1999年04期

8 ;免疫细胞生物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2期

9 ;免疫细胞生物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8期

10 邓永岳;HBV和HCV感染的免疫应答[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仕善;吴少庭;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余新炳;;重组弓形虫GRA8的表达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A];全国新出现传染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2 李伟毅;刘照平;;高表达FasL的Sertoli细胞在睾丸局部感染时的免疫调节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百忍;金亮;邝芳;王曦;段晓莉;王凌;鞠躬;;催产素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张显彬;王海隆;冯兴华;;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5 杨恒丽;李端;姬新颖;王平忠;潘蕾;连建奇;徐哲;王伟;贾战生;;TLR7蛋白在DC2.4细胞的诱导表达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石卓;舒强;方向明;;β-防御素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袁仕善;吴少庭;秦莉;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余新炳;;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表达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A];全国新出现传染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8 黄金波;胡丽华;;Tim家族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洋;李英楠;张凤山;赵育松;姬野国佑;滨野真二郎;;基于LACK蛋白的不同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吴忆;冯辉;郑丽;刘军;马世红;曹雅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P.yoelii感染早期BALB/c和DBA/2小鼠的应答差异[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志;我国科学家发现抑制败血症休克的新机制[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余志平;抗RSV感染研究聚焦免疫应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记者  吕贤如 范又;我国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研究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N];光明日报;2006年

4 钱铮;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应答的机制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莫大;“处女疫苗”的诞生[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记者 唐先武邋特约记者 肖鑫;我科学家发现免疫应答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N];科技日报;2008年

7 韩成;一个基因缺陷导致两种免疫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余志平;糖类抗癌疫苗癌症聚糖诊断 和 共同聚焦糖基化变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直尺编译;健康新武器——D N A疫苗[N];科技日报;2002年

10 ;促进生命科学领域跨学科交流[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HBV蛋白相关免疫应答致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巴月;HBV DNA免疫引起多器官病理损伤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林莉;miR-145促进天然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0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志华;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研究HBV/C区热点变异对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李s

本文编号:1207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207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