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细小病毒B19基因组NS1、VP1和VP2基因克隆及对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类细小病毒B19基因组NS1、VP1和VP2基因克隆及对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B19病毒 NS1 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摘要】:背景人类细小病毒B19 (Human parvovirus B19)是在1975年被首次发现的直径只有23nnm的无包膜单链D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血液、血液制品以及母婴垂直传播,呈全球性分布,春季是发病高峰期。在宿主感染B19病毒后,宿主首先产生IgM,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持续大约3个月的时间,感染两周后,宿主可以产生IgG,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在宿主体内持续终生。B19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NS1、VP1和VP2。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了B19病毒在我国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率,但是关于B19病毒对宿主固有免疫,特别是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作用还没有相关研究。目的在Hela细胞系中高表达NS1、VP1和VP2,研究高表达目的基因对于宿主生成内源性干扰素以及对于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克隆将NS1、VP1和VP2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cDNA3.1-3tag上形成pcDNA3.1-3tag-NS1、pcDNA3.1-3tag-VP1和pcDNA3.1-3tag-VP2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la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以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的实验方法分别检测目的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在确认目的基因可以在蛋白水平高表达后,我们通过RT-PCR检测目的基因对于宿主细胞生成内源性干扰素以及ISGs表达的影响;通过WB检测目的基因对STAT1磷酸化的影响;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目的基因对ISRE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了NS1、VP1和VP2的重组质粒,均能在细胞mRNA水平高表达,但只有NS1可以在蛋白水平高表达。转染NS1后可以促进细胞生成内源性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后,NS1可以在STAT1磷酸化、ISRE活性以及ISGs表达三个层次抑制细胞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结论NS1可以激活宿主固有免疫,刺激宿主细胞生成Ⅰ型干扰素,可以在p-STAT1、 ISRE活性和ISGs表达三个层次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臣宾;IFN-ω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1期
2 刘星;石贺欣;王琛;;干扰素调控因子3:细胞抗病毒反应的核心转录因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8期
3 曹雪涛;;E3泛素连接酶Nrdp1优先促进TLR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产生[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3期
4 刘颖;赵兴卉;张晓鹏;于蕊;吴诗坡;张哲;戴萌萌;付玲;侯利华;;EV71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ISGF3的核转位[J];军事医学;2013年10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詹森林;张国良;钟红剑;金晓菲;林巧;张明霞;陈心春;周伯平;;不同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A];中国防痨协会80周年纪念暨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α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舒红兵;;病毒感染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英文)[A];第三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a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刘星光;姚鸣;李楠;王春梅;郑媛媛;曹雪涛;;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通过结合并活化TAK1和IRF3加强巨噬细胞中TLR配体诱导的炎症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红梅;安华章;侯晋;韩超峰;王品;于益芝;曹雪涛;;磷脂酶PTP1B抑制MyD88和TRIF依赖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铮;日美:发现可防止肌体干扰素过剩的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2 高飞;HIV感染机理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3a促进Ⅰ型干扰素天然免疫应答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李姝;OTUB1和OTUB2对细胞抗病毒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3 舒扬;CDK5磷酸化DAI介导的神经元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在帕金森病中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夏莹;口蹄疫病毒VP1蛋白抑制细胞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静;TRIM32调控病毒诱导的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张晓明;Ⅰ型干扰素和分泌IL-10的B细胞对新生期炎症反应的负调控[D];扬州大学;2007年
7 占贞贞;磷酸酶PHLPP对TLR及RIG-I触发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选择性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8 王延轶;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毛爱平;cIAP1/2调控IFN-β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杨莹韵;干扰素诱导基因IFIT家族分子促进Ⅰ型干扰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泉;猪脑心肌炎HB10株的3C蛋白酶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2 武剑琴;人类细小病毒B19基因组NS1、VP1和VP2基因克隆及对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陈倩;大鲵Ⅰ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抗病毒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品;micro-RNAs对Ⅰ型干扰素免疫效应的调控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徐永妮;汉滩病毒感染HaCaT细胞诱导Ⅰ型干扰素产生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6 许丽娜;鸭Ⅰ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38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238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