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转移分析在中医重复测量证候数据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潜在转移分析在中医重复测量证候数据中的应用 出处:《中国卫生统计》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观测结果为重复测量证候数据时潜在转移分析在样品聚类中的应用,及聚类后不同类别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潜在转移分析将993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按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分别在入院当天、7、14、28天4个时间点上进行聚类,计算所占百分比最大的两组患者在各时点上各证候出现的频率,并绘制线图。结果根据潜在转移分析模型的拟合统计量得出7个潜在状态的模型是首选模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可聚为7个亚组,"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组498人,"血瘀+内风"组251人,"阴虚"组87人,"血瘀+内火+痰湿"组63人,"气虚"组52人,"内火+痰湿"组26人,"血瘀"组16人。经潜在转移分析聚成的7组患者,占比例最大的两组患者各证候的发生率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结论潜在转移分析可用于观测结果变量为多个二值变量且为重复测量证候数据的样品聚类,聚类后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为临床医生确定中药干预证候的最佳时点提供了医学证据,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不同阶段各证候组合形式的针对性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咨询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3CB517102) 国家重点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课题编号2009ZX09502-02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1ZX09302-006-01)
【分类号】:R311
【正文快照】: 中风是中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称为脑卒中,是近年来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临床常见。主要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所占比例较大〔1〕。在我国与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中风病发病人群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向的情况下,其危害性亦必然日益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斌;高颖;;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2期
2 韦桂梅;;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研究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娜;刘卫红;李萍;;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药;2009年05期
2 靳冬;;证候要素的提出及应用近况[J];光明中医;2010年02期
3 宿成君;任瑞梅;宋立公;;柴胡龙牡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J];光明中医;2013年05期
4 孙晓伟;王阶;;证候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王越;丁元庆;;中医“证素”研究现状述评[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4期
6 薄敏敏;;中医“证素”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6期
7 乔利军;赵敏;黄燕;;从“证素”学说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9期
8 傅勤慧;裴建;惠建荣;宋毅;;中风证候动态研究现状与展望:数据与模型驱动模式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年12期
9 汤艳莉;王阶;;证候要素理论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09期
10 章正祥;宣江雷;饶旺福;;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平平;高颖;马斌;曹克刚;;脑卒中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比较研究[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汪峰;尤劲松;黄培新;;缺血中风起始态证候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发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陈擎文;《伤寒论》的“方—证要素”对应体系及其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丽颖;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药效学解构与动态演变的多维度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5 常艳鹏;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丹妮;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李国春;出血性中风“瘀热”机元的测量和评价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黄学民;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能、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辛喜艳;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汪峰;缺血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情况及通腑法开通玄府治疗中风机制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锋;基于文献的失眠证中医证素组合规律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2 李四维;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郭少英;黄芩苷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抗氧化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林伯昌;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段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验证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越;非急性期脑梗死危险分层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胡丹;ESRS联合血管造影和中医证型预测缺血性脑血性预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姚巧林;中风病气虚证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张颖;丹酚酸B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线粒体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赵振武;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02期
2 俞征宙,方素钦,余启胜;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J];福建中医药;2000年03期
3 李树林,曾琳;白三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1期
4 马聪敏,郑锐锋,魏立平,任向阳,刘超;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内啡肽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5 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姚巍,陈天铎,李培杰,杨兰,牛天平;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1期
7 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中风患者不同证型全血SOD和血浆TXB_2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9 关少侠,谌剑飞,丁萍;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风证与免疫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5期
10 姜亚军,何家声;脑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与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良平,李子建,童中彪,刘惠刚;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错误辨析与释疑(10)——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10期
2 王立芹,杨俊英,唐龙妹,李晓茹;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及SAS与SPSS的实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胡良平,周宇红,李子建,刘惠刚;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错误辨析与释疑(11) —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4 陈平雁;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5 任仕泉,陈峰,杨树勤,吴先萍;多反应变量重复测量的混合效应模型及其应用[J];生物数学学报;1999年02期
6 温泽淮,王奇,赖世隆;中药临床试验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中药复方胃康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Ⅱ期临床试验疗效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易华云;刘爱忠;张琰;;Markov模型在卫生领域中应用简介[J];循证医学;2008年03期
8 王建琼,黄惠芳;一类简单疾病—死亡模型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4年01期
9 谢学勤,高京晓,王传法;应用Markov模型预测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8年06期
10 胡良平;;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Ⅲ)[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华;;组胺对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分泌γ-IFN及IL-6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2 关坤;徐兆发;张芳林;邓小强;徐斌;邓宇;;镉致大鼠肝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乔向阳;张辉;党永辉;;探讨小鼠品系和性别对福尔马林实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芬;原核生物基因组寡核苷酸转移概率偏倚的物种特异性及致病关联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雷小英;HBV转基因小鼠孕前期及孕期应用乙肝疫苗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10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1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