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 GTP酶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应答特征
本文关键词:p47 GTP酶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应答特征 出处:《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研究IGTP和IRG-4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特点及参与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以IGTP基因敲除(IGTP KO)小鼠、IRG-47基因敲除(IRG-47KO)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WT)为研究对象,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实验模型。感染10周后计数成虫数和虫卵数,以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以RTQ-PCR检测脾细胞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10周后,IGTP KO小鼠与WT小鼠虫荷数和卵荷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G-47KO小鼠的虫荷数和卵荷数均低于IGTP KO和WT小鼠。IRG-47KO组小鼠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显著小于IGTP KO组和WT组(P0.05)。日本血吸虫感染10周后,IGTP KO小鼠SWAP和SEA特异IgG2a水平高于IRG-47KO小鼠和WT小鼠(P0.05);IGTP KO小鼠脾细胞il12、il4mRNA表达高于WT小鼠(P0.05),且if-ng表达高于IRG-47KO小鼠(P0.05);IRG-47KO小鼠趋化因子ccl3、cxcl9、cxcl10mRNA表达显著低于IGTP KO小鼠和WT小鼠(P0.05)。结论 IRG-47缺失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IRG-47KO小鼠肝脏病理特征与其趋化因子的表达相一致。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872368)
【分类号】:R383.24
【正文快照】: p47GTP酶,亦称为免疫相关GTP酶(immuni-ty-related GTPases)[1,2],是一类由IFN诱导产生的分子质量单位为47~48ku的蛋白质,具有GTP酶活性,能够结合亚细胞膜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是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分子质量最小、数量最多的IFN反应性GTP酶家族。研究发现,p47GTP酶能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李文桂;;日本血吸虫Sj97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年03期
2 黄复深,易新元,曾宪芳,唐连飞,张顺科,王林纤,Larry McReynolds;核酸疫苗VR1012/Sj31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攻击感染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3期
3 徐妮为;田智;汪世平;;日本血吸虫病DNA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年10期
4 刘文琪,李雍龙,Andreas Ruppel;日本血吸虫血红素降解酶系的研究(英文)[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年05期
5 汪学龙,沈继龙,姚涌,江宝玲,蒋作君;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邓振钦,秦志强,曾庆仁,胡维新;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与抗LSA兔血清的交叉反应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2期
7 龚燕飞,曾庆仁,张祖萍,刘艳平;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带型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3期
8 戴五星!30030武汉,皇甫永穆!30030武汉,郑波!30030武汉,程继忠!30030武汉,黄翠华,黄海浪!30030武汉;血吸虫重组卡介苗-Sj26GST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9 周金春,蔡春,曾庆仁,张顺科,曾宪芳,易新元;重组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年04期
10 唐小牛,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epsilon亚型基因扩增及表达载体的构建[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仕善;吴少庭;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余新炳;;重组弓形虫GRA8的表达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A];全国新出现传染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2 王百忍;金亮;邝芳;王曦;段晓莉;王凌;鞠躬;;催产素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石卓;舒强;方向明;;β-防御素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吴忆;冯辉;郑丽;刘军;马世红;曹雅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P.yoelii感染早期BALB/c和DBA/2小鼠的应答差异[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张显彬;王海隆;冯兴华;;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6 杨恒丽;李端;姬新颖;王平忠;潘蕾;连建奇;徐哲;王伟;贾战生;;TLR7蛋白在DC2.4细胞的诱导表达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袁仕善;吴少庭;秦莉;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余新炳;;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表达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洋子;李巍;刘玉峰;;经皮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9 鞠吉雨;;OX40信号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魏兰兰;;16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金志;我国科学家发现抑制败血症休克的新机制[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余志平;抗RSV感染研究聚焦免疫应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记者 吕贤如 范又;我国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研究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N];光明日报;2006年
4 钱铮;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应答的机制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莫大;“处女疫苗”的诞生[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杜华斌;MHC区域人类基因变异详图绘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胡Z,
本文编号:1320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2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