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ADH1基因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01:05

  本文关键词:ADH1基因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出处:《暨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白念珠菌 ADH1基因 基因敲除 耐药性 致病力 能量代谢


【摘要】:白念珠菌易于感染、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致病机制复杂且耐药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陆续发现一些新的基因可能与白念珠菌的致病过程或耐药机制相关,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具体功能对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的致病机理并缓解其耐药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近年来已有零星报道推测乙醇脱氢酶I(Alcohol dehydrogenase I,adh1p)的编码基因ADH1可能与白念珠菌的致病力和耐药性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ADH1基因的表达产物Adh1p可能参与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但这些推论迄今尚无直接证据支持。因此,本课题通过直接敲除白念珠菌ADH1的双等位基因,旨在直接证实ADH1基因是否确实影响菌株自身的致病力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并初步探讨其对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影响,为今后临床上白念珠菌感染的防治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首先采用SAT1-Flipper基因敲除策略构建白念珠菌ADH1基因缺失菌和回复菌,该方法以标准菌SC5314为亲本菌,诺尔斯菌素(nourseothricin,NAT)为筛选标记,pSFS2为载体构建敲除质粒,通过两轮同源重组分别替代目的基因的两条等位基因,并以套式PCR的方法进行鉴定。随后进行菌株生长动力学实验,将亲本菌、基因缺失菌和回复菌分别等浓度培养,在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各菌株的OD600值,从而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倍增时间。第二部分:分别通过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CLSI M27-A3、M27-S4和琼脂点板实验(Spot assay),观察并测定各菌株对氟康唑(fluconazole,FLC)、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R)、伏立康唑(voriconazole,VRC)、酮康唑(ketoconazole,KCZ)、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和卡泊芬净(Caspofungin)等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80)和菌落生长情况,以判断ADH1基因的缺失对不同机制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的影响。第三部分:除药物敏感性实验外,本课题同时通过一系列实验从不同层面考察ADH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致病力的影响。(1)菌丝形成实验:分别将各菌株置于四种常用的固体和液体菌丝诱导培养基(Spider、Lee’s、YPD+10%FBS和SLAD)中培养,以考察ADH1基因对菌丝形成能力的影响;(2)生物膜形成实验:采用XTT还原法测定各菌株在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的生物膜形成情况,以考察ADH1基因对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3)体外粘附实验和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分别将各菌株置于Spider和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以考察ADH1基因对白念珠菌细胞的粘附能力和相对疏水性的影响;(4)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 PCR)实验:考察并分析目的基因敲除前后菌丝和粘附特异性相关基因ALS1、ALS3、HWP1和CSH1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5)体内感染实验:分别以小鼠,秀丽隐杆线虫和蜡螟模型作为体内感染模型,考察ADH1基因在不同的体内环境中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第四部分:分别通过不同的荧光染料试剂盒检测ADH1基因缺失后白念珠菌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ATP含量和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变化,初步考察ADH1基因对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采用SAT1-Flipper基因敲除策略首先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ADH1基因缺失菌ADH1M2B(adh1Δ/Δ)和回复菌ADH1ReB(adh1Δ/ADH1)。生长动力学实验结果示,与SC5314和ADH1ReB相比,ADH1M2B在对数生长期的的倍增时间差异不大,且SC5314和ADH1ReB的生长无明显差异,说明ADH1基因敲除后并没有显著限制菌株的生长。第二部分:微量液基稀释法和Spot assay实验结果发现,与SC5314和ADH1ReB比较,ADH1M2B对多种唑类抗真菌药物FLC、ITR、KCZ和VRC,多烯类抗真菌药物AmB和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的MIC80表现为无变化或仅降低一个浓度梯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菌落生长状态基本无差异,说明ADH1基因缺失后,菌株对上述多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基本无影响。第三部分:菌丝形成实验结果发现,与SC5314比较,ADH1M2B在四种液体或固体菌丝诱导培养基中的菌丝形成能力均显著减弱,在液体培养基中只能形成芽孢或很短的假菌丝且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边缘光滑无放射性菌丝,而当ADH1基因回复时,菌丝的形成能力也得以回复,说明ADH1基因可能是影响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关键基因;生物膜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SC5314比较,ADH1M2B在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H1ReB与SC5314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ADH1基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起重要作用;体外粘附实验和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结果示,与SC5314和ADH1ReB比较,ADH1M2B在体外的粘附能力和细胞表面相对疏水性菌显著减弱,说明ADH1基因可显著影响白念珠菌细胞的粘附能力和细胞表面相对疏水性;Real-Time RT PCR实验结果示,与SC5314和ADH1ReB比较,ADH1基因敲除后菌株内重要致病力相关基因ALS1,ALS3,HWP1和CSH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进一步证实ADH1基因与菌丝形成和粘附相关;体内感染实验结果证实,与SC5314和ADH1ReB比较,ADH1基因缺失后,小鼠、秀丽隐杆线虫和蜡螟的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且小鼠的脏器组织负荷菌量显著减少,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弱,说明ADH1基因可显著降低白念珠菌体内模型的致病力。第四部分: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作为白念珠菌无氧酵解关键酶乙醇脱氢酶Ⅰ的编码基因,ADH1缺失对细胞内线粒体有氧氧化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内源性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本课题通过直接敲除白念珠菌ADH1的双等位基因,并进行一系列表型研究,发现该基因缺失后对多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减弱白念珠菌在体内和体外的致病力,并证实致病力变化与菌株生长动力无关,同时,本实验初步发现作为无氧酵解关键酶的编码基因,ADH1缺失对菌株线粒体有氧呼吸有明显影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其对致病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线粒体有氧呼吸相关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gene ADH1 of the ADH1 gen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its resistance to drug resistance .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deletion of ADH1 gene on the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to antifungal drugs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 the third part : In addition to the drug sensitivity experiment , the effect of ADH1 gene deletion on the pathogenicity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investigated from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 ( 1 ) The effect of ADH1 gene on the formation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XTT reduction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H1 gen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adhesion of Candida albican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H1 gen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adhesion of Candida albican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H1 gene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adhesion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the relative hydrophobicity of cell surfa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pathogenicity was not related to the growth kinetics of the strain . At the same tim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letion of ADH1 was a key enzyme in anaerobic yeast . The deletion of ADH1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itochondrial aerobic respiration of the strain , and it was possible to provide a new idea and clue for the next study on whether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ADH1 was related to mitochondrial aerobic respir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7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马慧群,谭升顺,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2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3 庞传超,黄冰玉,崔绍山,李守柔;兼并复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念珠菌和其它念珠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4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5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6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白念珠菌致病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0年05期

7 张育华;;白念珠菌与临床[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9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延君;ADH1基因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2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贾淑琳;香莲方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高盈;口腔和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比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徐大勇;白念珠菌质膜蛋白CaRch1对细胞质内钙离子稳态和耐药调控功能的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6 胡志德;miR-146a在白念珠菌引发的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平;阴道念珠菌菌种及香莲方逆转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艳红;HSP90抑制剂对白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23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段志敏;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徐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严园园;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吕亚萍;白念珠菌ERG4基因突变/高表达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晴;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对外排泵基因MDR1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牛理达;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9 曹雪姣;法尼醇对白念珠菌cAMP-PKA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杨宇;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1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71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