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NA-Seq技术发现福氏志贺菌新sRNA及探讨其致病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RNA-Seq技术发现福氏志贺菌新sRNA及探讨其致病机制研究 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研究表明,sRNA(small regulatory RNAs)在细菌生命的各个环节均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细菌10%-30%的基因受sRNA调控,如sRNA参与了细菌环境耐受、质粒复制和细菌入侵等重要功能调节。为此,本文以志贺菌为研究对象,运用RNA-seq技术开展了新sRNA发现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志贺菌每年导致全球约1.6亿人感染,绝大多数在发展国家,并导致110万死亡,我国的志贺菌感染也非常严重,在我国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中志贺菌位于第4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且在我国以福氏志贺菌流行为主。然而,与大肠杆菌中已发现100余条sRNA相比,福氏志贺菌仅有2条sRNA被功能注释,因此,系统开展福氏志贺菌的sRNA识别和功能研究,阐明sRNA在福氏志贺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和具体的作用机制,将为进一步抗志贺菌感染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药物新靶标,对阐明细菌的致病机制和抗细菌感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NA-seq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基因序列,还可以检测它们的表达水平,同时可以识别大量未知转录本,且具有检测准确率高、重复性好和高通量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细菌sRNA发现。另外,目前研究发现,细菌sRNA分子伴侣蛋白HFQ通过与sRNA结合调控细菌的环境耐受力和毒力等功能。因此,本研究基于RNA-Seq技术,在福氏志贺菌首次开展hfq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转录谱研究,发现hfq基因在福氏志贺菌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实验验证,在福氏志贺菌中系统发现了与HFQ蛋白结合的新sRNA基因,同时,结合sRNA靶标预测,开展新发现sRNA可能致病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如下5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福氏志贺菌hfq基因突变株,并对福氏志贺菌开展hfq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转录谱测序,获得了福氏志贺菌野生株301与hfq基因缺失株高质量的转录谱序列,为阐明hfq基因在福氏志贺菌中的功能,以及福氏志贺新sRNA的发现及其可能调控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野生株301和hfq基因缺失株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初步发现了hfq基因的调控功能,分析结果显示,HFQ调控了福氏志贺菌基因组约16.05%的基因,且大多数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在hfq基因缺失株中显著低表达,定量PCR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HFQ直接或间接的调控这些毒力因子。同时,T3SS是志贺菌侵入宿主细胞所必不可少的,然而在hfq基因缺失株中,T3SS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基因均显著下调或者不表达,表明HFQ蛋白参与了T3SS系统的调控。而部分耐酸基因在缺失株也出现了显著下调,说明HFQ蛋白也参与了耐酸调节。第三部分:通过对转录谱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了大量位于基因间区的新转录本,共获得了717条新sRNA,而野生株301和hfq基因缺失株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sRNA有280条,这些sRNA可能与HFQ结合来发挥调控作用。为了提高发现新sRNA的准确性,我们还对新发现sRNA开展启动子和终止子预测,发现共有243条sRNA具有完整转录单元,我们取长度大于80bp的92条sRNA用作下一步的实验验证。第四部分:利用反转录PCR方法,对92条sRNA在不同的生长阶段(6小时、9小时和12小时)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2条sRNA在不同的时间点全部被检测到。同时,我们也对这92条sRNA开展Nothern杂交检测,最终发现10 sRNA有杂交信号,新发现的10条sRNA分别命名为:sf29、sf46、sf47、sf63、sf69、sf80、sf83、sf86、sf87、sf90。第五部分:我们对新发现的10条sRNA开展系统的靶标预测,发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通路,发现sRNA sf46、sf69、sf80可能参与了毒力调控,其主要的靶标是T3SS基因;sRNA sf83参与了适应环境压力调控,其调控通路主要是通过sf83 sRNA与HFQ结合来调节evg S表达,而evg S表达水平的改变导致耐受环境蛋白evg A的变化,进而影响志贺菌的耐受性;sRNA sf63、sf83、sf87、sf90同时参与了毒力和环境耐受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T3SS来发挥致病调节,而通过调节hde B和hde B等耐酸蛋白来进行环境耐受调控。第一部分构建的福氏志贺菌hfq基因突变株,为第二部分获得野生株和hfq基因缺失株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奠定基础,而高通量数据的获得为第三部分研究hfq基因功能及发现新sRNA提供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则为预测的sRNA候选基因开展系统实验验证,第五部分则是对新发现的sRNA开展靶标预测,发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通路。综上所述,我们基于RNA-seq技术,首次开展了福氏志贺菌hfq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转录谱研究,发现了HFQ蛋白在福氏志贺菌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在福氏志贺菌中系统发现了10新sRNA及其可能作用通路。该研究为抗志贺菌感染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药物新靶标。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have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sRNA can be regulated by the RNA - seq technique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sRNA ,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a number of new transcripts in the gene region . Based on RNA - seq technology , we studied 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hde B and hde B , and found 10 new sRNA and its possible pathways . In conclusion , we provide a deeper theoretical basis and possible new target for anti - Shigella infe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灵宝;陆桃红;马知龙;田凤喜;朱晓丽;;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1株福氏志贺菌4c型[J];临床检验杂志;2008年02期
2 张立江,李萍;一株福氏志贺菌Y变种的分离鉴定[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年04期
3 许时菲,王华峰;淋巴结引流液中分离出福氏志贺菌一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年05期
4 陶友爱;一株福氏志贺菌X变种的分离鉴定[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3期
5 刘文娟,曹春梅,徐玮;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福氏志贺菌一例[J];江西医学检验;2005年02期
6 斯郎;;福氏志贺菌痢疾80例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1年01期
7 张一;袁士杰;张建群;罗学辉;;新型福氏志贺菌的研究进展及流行现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8期
8 金利胜,袁淑红;葡萄糖铵阳性的福氏志贺菌2a型的鉴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9 许学斌;易红彬;屠丽红;顾宝柯;陈悦;李燕婷;;一种罕见的福氏志贺菌4c型流行菌株的鉴定分析[J];检验医学;2006年03期
10 李海丹;罗朝晨;谢一俊;周文革;林震宇;;福建省首次检出福氏志贺菌4c血清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润;陈陆;杨霞;王川庆;刘红英;王新卫;常洪涛;姚惠霞;;人源福氏志贺菌对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侵袭特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2 师润;陈陆;刘红英;杨霞;吕文强;余秋颖;赵军;王川庆;;人源福氏志贺菌对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侵袭特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俞蕙;王晓红;叶颖子;薛健昌;朱启昒;;儿童福氏志贺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师润;陈陆;杨霞;王川庆;刘红英;王新卫;常洪涛;姚惠霞;;细胞信号转导和骨架在人源福氏志贺菌侵袭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5 魏小娟;张继瑜;王松泰;黄娇娇;李剑勇;周绪正;牛建荣;李金善;李冰;;福氏志贺菌2a AcrA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初步结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松泰;张继瑜;魏小娟;曹小安;邱昌庆;;福氏志贺菌2a多药耐药基因marA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素霞;王红;王勇;俞守义;吴爱军;;福氏志贺菌ipa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孙素霞;王红;王勇;俞守义;吴爱军;;福氏志贺菌ipaC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叶颖子;俞蕙;王晓红;薛健昌;;儿童福氏志贺菌OXA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性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俞蕙;王晓红;叶颖予;朱启昒;薛健昌;;儿童福氏志贺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林洵 吴刚;科技创新要用数据说话[N];健康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立贵;基于RNA-Seq技术发现福氏志贺菌新sRNA及探讨其致病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张楠;中国新发福氏志贺菌多重耐药优势克隆群传播和进化的基因组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3 崔贤艳;我国非典型福氏志贺菌的表型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杨光;福氏志贺菌新sRNA的识别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付华;福氏志贺菌转录谱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6 罗霞;血清型转换噬菌体介导的O-抗原修饰以及对福氏志贺菌毒力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7 张俊琪;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诊断方法的建立以及毒力基因pic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阵;福氏志贺菌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梁蓓蓓;我国不同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曙霞;福氏志贺菌血清型多重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肖敏;免疫比浊分析结合免疫磁分离技术在福氏志贺菌自动快速定量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黄娇娇;福氏志贺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药性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师润;人源福氏志贺菌对鸡肠上皮细胞侵袭特性及其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翠翠;福氏志贺菌耐药株的转录组测定及sRNA差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苏文莉;我国福氏志贺菌F4c亚型流行病学特征及变迁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9 郭静一;福氏志贺菌2a型301株uhpT突变体的构建及功能分析[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10 赵天;黄连素抑制福氏志贺菌的作用机理及GadB蛋白功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7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