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量热法体外表征拉米夫定对肠道特征菌群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微量量热法体外表征拉米夫定对肠道特征菌群的影响 出处:《药学学报》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微量量热法研究拉米夫定对3种肠道特征细菌青春双歧杆菌、痢疾志贺菌及大肠埃希菌生长代谢的影响。在不同给药剂量下,以表达功率时间曲线(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生长速率常数(k)、热功率(p)、达峰时间(t)、发热量(Q)为指标,对拉米夫定影响肠道特征细菌生长代谢程度进行客观地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青春双歧杆菌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200μg·mL-1,对痢疾志贺菌的IC50大于3 000μg·mL-1,对大肠埃希菌的IC50大于6 000μg·mL-1。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3种肠道特征菌群抑制效果呈现明显差异,其"敏感"程度依次为青春双歧杆菌痢疾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研究提示长期口服拉夫米定可能破坏菌道菌群平衡,存在导致内毒素等增加、引发炎症、加速肝病病情恶化的潜在风险。
[Abstract]:The effects of lamivudine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three enteric bacteria bifidobacterium, Shigella dysenter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studied by microcalorimetry.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power time curve (thermal spectrum curve) are as follows: growth rate constant, thermal power, peak time and calorific value. The effects of lamivudine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intestinal characteristic bacteria were evaluated obj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lf inhibitory rate of lamivudine on Bifidobacterium puberty was 200 渭 g 路mL-1. The IC50 of Shigella dysenter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more than 3 000 渭 g 路mL -1 and 6 000 渭 g 路mL -1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amivudine on the three enteric characteristic bacteria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the "sensitive" degree of lamivudine was Escherichia coli, Shigella spp., dysentery and dysenter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ng-term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fmicidine may disrupt the balance of bacterial flora,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endotoxin, lead to inflamm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liver disease.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三零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4078,81322052,8130322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3M532130)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α-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中,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第一个获批准的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苷类药物,具有抑制病毒迅速、疗效好等优点,其在抗HIV、HBV联合用药治疗中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胜娟;罗红霞;任发政;李文亮;;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J];中国乳业;2007年10期
2 武瑞;贺显晶;欧海龙;;SD大鼠断奶后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7期
3 孙笑非;温俊;;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10年04期
4 禹慧明,廖玲,陈平洁,陈庄,刘敬顺,谢明权;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2期
5 孟祥晨,霍贵成;双歧杆菌对正常小白鼠免疫调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苏文金;肠道菌群对艰难梭菌拮抗作用的动物模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7 武庆斌;;肠道菌群与腹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7期
8 管远志;;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11期
9 苏文金;Bourlioux P.;;对引入仓鼠菌群的C_3H无菌小鼠拮抗艰难梭菌定居实验模型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年02期
10 朱乃军,项建梅,陈祖培,费伟华,金孟珏,刘凤勇;棉耳型狨猴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美玲;张梦晖;杜惠敏;庞小燕;张延;赵立平;;轮状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高卫科;王川庆;吴高锋;魏娟;李文刚;;ERIC-PCR及在肠道菌群分析中的应用[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亚兰;潘康成;古丛伟;;益生菌对消化道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研究[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吴晓盼;朱年华;张日俊;;日粮添加益生菌和抗生素对肉鸡不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研究[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倪学勤;Joshua Gong;曾东;Shayan Sharif;周小秋;;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蛋鸡肠道细菌种群结构及多样性[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黄永成;程安春;汪铭书;杨晓燕;齐雪峰;葛忠源;郭宇飞;张素辉;胡骑;陈孝跃;;双歧杆菌16SrDNA群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及对鸭肠道双歧杆菌的检测[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张七斤;任贵强;阿木尔吉日嘎拉;张和平;;L.casei Zhang体内抑菌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菊;张日俊;;动物肠道菌群结构与代谢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敏;范小兵;杨虹;李X宝;奚万艳;王一鸣;;人体肠道菌群构成及重要代谢产物的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用分子方法解析人体肠道菌群[N];解放日报;2006年
2 徐敏;中外科学家在肠道菌群中找出健康“调控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徐敏;在菌群中找出人体健康“调控者”[N];解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徐敏;人体肠道菌群植入猪体[N];解放日报;2007年
5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6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7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歧杆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地位[N];中国食品报;2009年
8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上)[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生物芯片 临床应用渐入佳境[N];健康报;2010年
10 谭西顺;益生菌与益菌生[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青;丁酸梭菌培养与发酵动力学以及调节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牛明福;富含不同阳离子氨基酸抗菌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魏华;不同外源扰动因素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美玲;两种肠道疾病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晓霞;新城疫病毒气溶胶发生与传染机制及其在生产鸡舍环境中的监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孙晓风;新疆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亚型、变异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7 朱珍妮;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DNA疫苗对旱獭WHV感染过程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可俊;几种水生动物肠道细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陈红梅;融合细胞因子影响HBV preS2S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妥彦峰;具有潜在免疫调节功能Lactobacillus菌株的体外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章捷;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分析动物肠道菌群方法初探[D];福州大学;2005年
2 张宝让;利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分析HFA仔猪肠道菌群结构[D];山西大学;2006年
3 冀朵朵;戊糖乳杆菌的黏附能力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徐高连;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条检测技术的建立[D];佳木斯大学;2007年
5 李犹平;采用ERIC-PCR技术研究鸡白痢、新城疫感染雏鸡及健康鸡肠道菌群结构[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鲁晓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2,IL-4,IL-10,IFN-γ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7 谢彩虹;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姜雪;利用人体肠道菌发酵豆芽制备雌马酚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岩;人体肠道内产雌马酚菌的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陈海华;一株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4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38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