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出处:《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其凋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的免疫状态。凋亡的增多可导致免疫耐受、感染扩散,而凋亡的减少又可导致自身免疫的发生,因此保持细胞数量的稳态平衡对DC的功能发挥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对DC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下的凋亡变化情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Dendritic cells (DC) as the stronges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 the changes of apoptosis directly affect the immune state of the body. The increase of apoptosis can lead to immune tolerance and infection diffusion. And the decrease of apoptosis ca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utoimmune, so keeping the steady balance of the number of cel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DC. In recent years, DC i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poptosis changes 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was reviewed.
【作者单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779)
【分类号】:R392.12
【正文快照】: 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有赖与各种免疫细胞的相互协调的稳态工作,这其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产生与死亡之间的相互平衡以保持相对稳定数量的细胞是关键因素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沟通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炜,王月丹,邱玉华,徐颖,张学光;氢化可的松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年06期
2 姚莉,梁晓俐;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调控[J];免疫学杂志;2003年S1期
3 赵鸿,王翔,张元芳,丁强,瞿连喜,吴忠,陈波,古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肾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及其机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4 朱学军;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5 陈希炜,郑峻松;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6 孙鲲,林科雄,吴奎,夏俊波,王长征;Serrate1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7期
7 张文颖;;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6期
8 池诏丞;王广义;赵金伟;;甲胎蛋白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11期
9 刘金鹏;邓春艳;齐晖;李富荣;;体外DCs在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2期
10 金姝;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现代免疫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月;;树突状细胞与HBV免疫耐受[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夏圣;许熊飞;郭振红;易海;岳思标;厉倩;曹雪涛;;肝脏基质微环境诱导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刘茜;陆江阳;王晓红;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PD-1、PD-L1的表达及意义[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葛长勇;吴南屏;李鸿钧;和占龙;张光明;孙茂盛;;SV40对猴树突状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光泽;熊一力;贾彦征;王洪敏;;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贺伟峰;吴军;黄赤兵;易绍萱;;转CTLA4Ig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贺伟峰;吴军;易绍萱;罗高兴;陈希炜;郑峻松;马兵;雷晓;;转hCTLA4Ig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肖波;段潇潇;杨欢;;Tα146-162-iMDC对p21表达的调节在诱导EAMG免疫耐受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吴晓燕;施秉银;管智慧;丁晨光;田普训;;小鼠骨髓CD117+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及其鉴定研究[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葛长勇;吴南屏;李鸿钧;和占龙;张光明;孙茂盛;;SV40对猴树突状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丹 通讯员 高翠峰;揭秘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N];健康报;2011年
3 胡德荣 肖鑫;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N];健康报;2004年
4 ;新型抗癌疫苗研究获得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5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6 余传诗;我科学家发现调节自身免疫的新机制[N];光明日报;2007年
7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8 殷永哲;核酸与细胞的生理性凋亡[N];保健时报;2009年
9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10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史丽云;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董胜利;靶向树突状细胞CCR7反义肽核酸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单骄宇;细粒棘球蚴致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9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哲;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姜艳;人外周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抗成熟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顾春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免疫学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曹伟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D];郑州大学;2006年
5 骆志清;zVAD-fmk对imDC诱导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为Treg影响的体外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6 邢敬龙;CD40 shRNA干扰CD40-CD40L在阻断共刺激通路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7 张璋;利用IL-3培养获得低表达CD80,,CD86树突状细胞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丽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延长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效应与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徐全晓;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10 郭楠;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鉴定[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9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41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