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松静对心理应激情境下思维活动与情绪反应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 三调松静 沉浸 担忧 心理应激反应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三调松静练习对心理应激反应的调节效用。方法:20名成人被试被随机分入实验组与控制组,所有被试均经历基线静息、应激事件首次回顾、行为应对、应激事件再次回顾、恢复静息五个测试期,其中在行为应对期,实验组采取三调松静操作策略,控制组采取注意转移策略。全程以生理指标与情绪自评反映情绪变化,以自评量表记录思维沉浸与担忧的程度。结果:相比注意转移,三调松静练习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缓解负性情绪所致生理紧张与失衡状态,并在减低思维沉浸与担忧的意识活动强度上的功效显著高于注意转移的应对方式。结论:三调松静练习是一项有助个体在应激情境下保持生理、心理整体稳定的心身锻炼技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three tone relaxation exercises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Methods: 20 adult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ll subjects experienced baseline rest, stress events were review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behavior coping was studied. The stress events were reviewed again, five test periods were restored to rest. In the behavioral response perio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three-tone relaxation,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attention transfer, and the whole process was reflected by the physiological index and the self-evaluation of emotion. The degree of thought immersion and worry was recorded by self-rating scale. Results: compared with attention shift, three-tone relaxation exercise could relieve the physiological tension and imbalance caused by negative emo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intensity of conscious activity of thinking immersion and wor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ping style of attention shift. Conclusion: the three-tone relaxation exercise is a psychosomatic exercise skill which can help individuals to maintain their physiology and overall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in stress situations.
【作者单位】: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情绪调节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9SC-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金(基本09-16)资助
【分类号】:R3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翁曦勉;周岩;褚建军;;高校教师心理应激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8期
2 沙丽曼;王纯;刘军;钟杰;;宾州忧虑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0期
3 熊韦锐;于璐;;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4 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韫慧;吕爱芹;王垒;施俊琦;;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赵欢;吴建平;;城市绿色与灰色空间复愈作用的初步对比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一牛;周立明;曲琛;罗跃嘉;;感情色彩双字词内隐加工的ERP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陈昌乐;张松;夏雨欣;魏玉龙;吴晓芸;刘天君;;两种佛家静功脑电近似熵及复杂度的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5 李琼;;大学生情绪与冲突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9期
6 杨丽;梁宝勇;张秀阁;吴雨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的中文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7 朱亿萧;朱云霞;;情绪易感性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王一牛,郭辉,王晓伟,马惠,罗跃嘉;军人情绪状态特点与评估方法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2期
9 周巧英;骆宏;;大学生心理资本、学业情绪、英语学习效能的关系[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年02期
10 温开照;;试论佛教戒定观对科学研究的意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天君;魏玉龙;;基于α频段功率谱分析具象思维形式脑电的特异性[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魏玉龙;刘天君;;基于β频段功率谱分析具象思维形式脑电的特异性[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宣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薪酬满意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海波;具象思维作业的脑电空间与频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丁宝刚;基于象思维的吴鞠通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裕;高校教育服务公平评价及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陈有真;服务厂商20/80资源投入对消费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齐斯文;不同证型中风偏瘫患者心理行为特征及心理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程威巍;佛教皈依者的幸福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海倩;蚁族群体压力构成、心理一致感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周琳;劳务派遣工的主观幸福感对组织公平与组织认同关系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雪峰;社会认同威胁对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安华珍;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玲玲;心理生理视角下青少年爱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玉林;湖南武警战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策,吴玲,程双远;论教师的心理应激及其应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关淑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减释策略[J];成才之路;2008年19期
3 毕钰婷;李敏;;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激探讨[J];考试周刊;2009年02期
4 钟杰;秦漠;蔡文菁;谭洁清;王雨吟;徐晓婧;张昕;刘军;;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5 郑晓华,舒良,张艾琳,黄桂兰,赵吉凤,孙明,付源,李华,徐丹;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良恩;安瑞卿;景百胜;张晓丽;;短时程心率变异性对评估伞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价值[J];东南国防医药;2010年06期
2 吴艳茹;肖泽萍;杜亚松;程文红;范娟;刘漪;唐慧琴;;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及应激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5期
3 郑开梅;;高职高专学生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和自我概念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4 罗增让;;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生物学分析与创伤应对[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20期
5 邢军;赵静波;张小远;;创伤后人群心理应激反应的意义治疗[J];医学与社会;2009年11期
6 应少聪;张婷;邝龙芳;周丽华;;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9期
7 孙越异,张宁;情绪应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8 陈美英;张仁川;;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9 徐旭红;韩蕾;;浅析导致疾病的心理因素——应激、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10 陈倩;;灾害性心理应激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机制——临床心理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梁宝勇;;应对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李琼;马丽琴;冯喜;;高师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晓明;李传玲;;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侯玉波;高歌;张梦;;京港中学生对压力之应对方式与其自身及父母因素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燕;;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及自我效能感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8 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不同海拔健康青年男性心率变异性对比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王洁心;谢文婷;朱婉儿;;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隋敏生;王良玉;张钰;;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与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A];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长君 张谨毓 孙红军;说说战时心理应激反应[N];中国国防报;2003年
2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森瑜;桶装饮用矿泉水质量令人担忧[N];中国工商报;2002年
5 张文;茶叶虽污染 不必太担忧[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李基安;“洋八股”令人担忧[N];文汇报;2001年
7 记者 杨联民 王丹尼;彩电同芯令人担忧[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8 记者 刘书云 王攀;周继红为三米板担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显文;蜜饯产品:质量让人担忧[N];中国企业报;2000年
10 绿叶;高级技工短缺令专家担忧[N];中国质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罗兴伟;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亚飞;调肝治法方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部分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宋清;调肝方药对皮质酮、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李程;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分析与模型仿真[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旭峰;心率变异性等多项生理指标对情绪稳定性的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万相奎;心电信号分析与虚拟式心电自动分析仪的开发[D];重庆大学;2005年
10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燕梅;应激情境下研究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占玉珍;江西高等院校体育专科生应对方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溪;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莉君;高师贫困大学生应激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高辉;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秀娟;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及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刘丽;中学生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2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53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