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新生隐球菌 切入点:丝氨酸蛋白酶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新生隐球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在艾滋病患者和CD4+T细胞缺陷者中常见,易导致隐球菌脑膜炎。艾滋病感染患者中每年有100万人新增隐球菌患者,大约有62.5万人死于隐球菌脑膜炎相关疾病。37℃生长,荚膜,黑色素,尿素酶等是目前已知的新生隐球菌的毒力因子。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毒力因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对于控制隐球菌感染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丝氨酸蛋白酶和天冬氨酸蛋白酶是常见的蛋白水解酶类,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动植物。天冬氨酸蛋白酶参与很多重要生理过程。在动物中,肾素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其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血压;逆转录病毒天冬氨酸蛋白酶,如HIV蛋白酶,是病毒颗粒的成熟必不可少的,其抑制剂是治疗AIDS成熟的药物;白色念珠菌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参与粘附过程和组织的渗透,并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丝氨酸蛋白酶的生理功能包括血液凝结,细胞和体液免疫,纤维蛋白溶解,受精,胚胎发育,蛋白质加工和组织。在皮肤癣菌中,丝氨酸蛋白酶可能参与皮肤癣菌对宿主的粘附过程。新生隐球菌蛋白酶被认为是隐球菌的潜在毒力因子,但是其在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未明确。目前已有隐球菌外分泌的蛋白酶被鉴定和分离出来。最近的研究表明隐球菌的一种金属蛋白酶Mpr1在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生隐球菌丝氨酸蛋白酶被证实可以分解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在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中发挥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新生隐球菌在体内脑脊液,体外脑脊液及体外YPD转录组表达的不同,结合MEROPS数据库,筛选出可能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发挥作用的6个丝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和5个天冬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为了研究这11个基因在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我们通过Cre-Lox P系统构建了天冬氨酸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单基因和多基因缺陷株:ser1△,ser2△,ser3△,ser4△,ser5△,ser6△,ser M2△,ser M3△,ser M4△,ser M5△,ser M5△+SER3,ser M5△+SER5,asp1△,asp2△,asp3△,asp4△,asp5△,asp M2△,asp M3△,asp M4△,asp M5△。通过体外的应激应答实验,我们发现天冬氨酸蛋白酶缺陷株的表型缺陷并不明显,于是我们将焦点集中在丝氨酸蛋白酶。我们发现丝氨酸蛋白酶Ser5参与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的诱导和生成。ser M5△多基因缺陷株对体外细胞壁压力敏感,其基因缺陷可能影响细胞壁的完整性,同时ser M5△表现出尿素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下降。但是长时间的培养显示ser M5△并没有完全丢失尿素酶和蛋白酶活性。在小鼠尾静脉感染中,ser M5△在脑部的菌荷量显著下降,可能与其通过血脑屏障障碍有关。在小鼠吸入模型中,ser M5△感染小鼠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延长,可能与ser M5?并没有完全丢失蛋白酶活性相关。本实验对天冬氨酸蛋白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相关基因进行了一个宏观的筛查,并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了表性和毒力的检测,试图探讨新生隐球菌特定蛋白酶与隐球菌致病能力的关系,但是其深入的分子细胞机制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探讨。
[Abstract]:Cryptococcus neoforma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from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the prese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In this experiment , we found that serine proteinase Ser5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 ,李若瑜;新生隐球菌常用哪些检测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2 杨蕤,胡福定,毕虹,金志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肺新生隐球菌感染扩散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年09期
3 冯晓博;姚志荣;;新生隐球菌交配与致病性的关系[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2期
4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5 ;小儿新生隐球菌病[J];武汉医学院学报;1976年01期
6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张世馥,吴绍熙;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7 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李安生,张宏,沈永年,吕桂霞;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J];真菌学报;1996年02期
8 沈永年;墨西哥城鸟粪、水果和蔬菜中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3期
9 顾菊林;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结构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4期
10 唐宁枫;用表达的序列标记制备染色体特异性探针以分离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张超;新生隐球菌外分泌蛋白致病机制及新型药物抗真菌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桑军军;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4 陈宏;MicroRNA靶向单核巨噬细胞MAPK/NF-κB通路相关基因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6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8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10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刘永权;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尤丽吐孜·许合热提(Yultuz Xohrat);新疆地区新生隐球菌的PCR-RAPD基因分型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聂舒;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基因表达谱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李宗辉;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2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67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