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CytoTrap酵母双杂交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

发布时间:2018-05-05 04:04

  本文选题:HBx蛋白 + CytoTrap酵母双杂交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目的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方法构建诱饵重组载体pSos-HBx,经测序正确后将其转化酵母菌cdc25Hα中,检测其在酵母中的表达及有无自激活作用,并利用CytoTrap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诱饵蛋白HBx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结果获得重组诱饵质粒pSos-HBx,验证可以在酵母中表达诱饵蛋白Sos-HBx,且诱饵质粒在此系统中没有自激活作用。利用此系统筛选出6个能与HBx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分别为纤连蛋白1、翻译调控肿瘤蛋白1、核受体结合蛋白IQ-WD1、软泡抑素、血清类粘蛋白1、二硫化物异构酶家族A3。结论成功克隆出乙型肝炎病毒HBx蛋白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x蛋白在肝炎或肝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hepatocyte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x protein. Methods the recombinant bait vector pSos-HBx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yeast cdc25H 伪 by sequencing correctly. The expression and self-activation of pSos-HBxwas detected in yeast, and the hepatocyte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decoy protein HBx were screened by CytoTrap yeast two-hybrid method. Results Recombinant bait plasmid pSos-HBxwas obtained. It was verified that the bait protein Sos-HBxcould be expressed in yeast, and the decoy plasmid had no self-activation in this system. Six hepatocyte proteins, fibronectin 1, translator-regulated tumor protein 1, 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IQ-WD1, soft endostatin, serum mucin-like protein 1, disulfide isomerase family A3, were screened by this system. Conclusion the successful cloning of hepatitis B virus HBx binding protein provides a new c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role of HBx protein in the process of hepatitis or liver cancer.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46,8126024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I83B02-21,2011BAI15B01-21,2012BAI39B01)~~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夷;;糖类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和展望[J];生命科学;1991年05期

2 唐巍,罗晓艳,Vanessa Samuls;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利用酵母两性杂交系统探索蛋白质功能(英文)[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2年01期

3 陈天艳;成军;张树林;;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4期

4 朱新宇,沈百荣;预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1期

5 袁改玲,郭媛华,张俊英,才学鹏;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3期

6 严晶;霍克克;;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6期

7 高宁;胡宝成;;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及其衍生系统的比较[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3期

8 王丽丽;肖虹;石亚伟;;蛋白质与脂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J];生命的化学;2006年06期

9 刘潇;;基于膜上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S3期

10 李铁强;吴永英;范洪臣;王立群;;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进展[J];生物信息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阳;;蛋白质相互作用谱研究的思考[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2 许超;张家海;黄小娟;孙建萍;徐应琪;唐雅君;吴季辉;旌蕴逾;黄秋花;张庆华;;核磁共振波谱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郭延芝;余乐正;李梦龙;;利用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夏献民;严定国;胡俊波;王桂华;徐戎;曾繁典;;蛋白质相互作用能作为药物研发的靶点吗[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令东;田瑞军;唐伟;邹汉法;赵宗保;;携异戊烯链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智红;储军;秦岭松;骆清铭;;活细胞内多对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同步光学成像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杨晓明;王建;许望翔;虞东辉;杨永升;刘琼明;周颖;张翠莉;吴志豪;张万巧;刘涛;唐刘君;原艳芝;郝峰;金超智;贺福初;;人类肝脏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研究进展[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陈吉楠;张红;Amy E.Keating;蒋太交;;多层次整合思路预测参与酵母囊泡转运的coiled coil介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张婷婷;;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与病原物蛋白互作遗传网络构建中的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德龙;郭慧芳;白娟;孙大业;;FRET探测活细胞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进展[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甄蓓;我科学家成功绘制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连锁图[N];科技日报;2011年

2 胡德荣;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新方法被发现[N];健康报;2007年

3 余志平 编译;PCAs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白毅;我国计算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毛黎;美开发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标识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耿挺;蛋白质功能算出来[N];上海科技报;2007年

7 张杰;散裂中子源是未来科学的新翼[N];科学导报;2006年

8 潘文;蛋白质组学:新时期寻求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张佳星;人类为何如此与众不同[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克;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与美国AB公司合作[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万巧;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接头分子TANK募集细胞周期激酶PLK1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2 何文英;若干中草药活性组分与几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唐江宏;有机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月明;人新基因EOLA1生物学特性及相互作用蛋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符庆瑛;大肠杆菌双杂交筛选AMPKα2相互作用蛋白[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6 唐刘君;大规模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7 陈永对;颗粒蛋白前体与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樊晋宇;基于mCherry的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晓丽;拟南芥线粒体中交替型NAD(P)H脱氢酶活性复合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刘暴;兔急性下肢缺血模型的建立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振华;重复基因在分子互作网络中的分歧进化及相互作用网络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舒小琴;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顾春生;细胞核肌动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志勇;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的节律检测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D];厦门大学;2007年

5 陆林英;基于序列从头预测法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步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参数数据库及动力学网络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7 施泓;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20基因组文库构建、mazEF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夏;大肠杆菌O157:H7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模块的预测与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9 代利坚;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及其假阳性过滤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李光;朴素贝叶斯分类器预测拟南芥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功能注释[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6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846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