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11 00:35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非整合素 ; 参考:《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08期


【摘要】:树突状细胞(DCs)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SIGN)主要分布在DCs表面,通过依赖Ca2+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域(CRD)识别与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DCs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捕获,在HIV、HCV、登革热病毒(DENV)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等的感染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DC-SIGN与病毒感染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Dendritic cell surface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 binding unintegrin SIGN) is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DCs. It recognizes and bind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ntigens through Ca2 dependent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region. Mediates cell-to-cell interaction, participat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apture of pathogens by DC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HIV / HCV, dengue virus (Devv) and enterovirus 71 (EV71).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C-SIGN and viral infec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
【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医学重点人才项目(Ky0904)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莉;李聪智;孟秀娟;朱平安;谭德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IGN启动区变异分析(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1期

2 邹小静;姜雪强;田德英;;DC-SIGN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树突状细胞成熟活化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2期

3 马静;刘莹;卢晓;张丽芸;陈政良;;可溶性DC-SIGN对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路彦涛;杨婷;赵向娜;郭兆彪;唐丽;贺福初;;C型凝集素LSECtin识别细菌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3期

2 杨芬;曾敬清;苏林;王歆琼;章丽雅;吴菁;任建敏;刘伟;周同;许春娣;;肠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相关性研究[J];现代免疫学;2013年01期

3 张婧;张丽芸;卢晓;陈政良;;人可溶性DC-SIGN的原核表达及鉴定[J];热带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小静;HBV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树突状细胞DC-SIGN免疫识别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郭亮;DC-SIGN与Tollip的相互作用研究及灵芝孢子多糖成分的生物学活性探讨[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路彦涛;LSECtin正调控LPS诱导的TLR4信号通路及其免疫效应[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2 刘彪;LSECtin在肝脏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周宇;采用SDSL-EPR技术研究LSECtin CRD结构域的运动性及构象特征[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莹;左大明;卢晓;张丽芸;陈政良;;人DC-SIGN全长编码区基因的克隆及其胞外段的原核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05期

2 ;Dysfun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1年04期

3 C Nú■ez;B Rueda;A Martínez;C Maluenda;I Polanco;MA López-Nevot;E Ortega;E Sierra;E Gómez de la Concha;E Urcelay;J Martín;;A functional variant in the CD209 promoter is associated with DQ2-negative celiac disease in the Spanish popula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年2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宁;;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06期

2 林盛;龙海霞;朱波;;基于CTL的抗病毒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年17期

3 杨丽红;;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年05期

4 于益芝;王建莉;曹雪涛;;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5 赵文双;郭兰英;额尔敦;;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1期

6 陈萍;陈瑞珍;;树突状细胞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J];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7 王全楚;树突状细胞在抗病毒免疫及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3年02期

8 贺铮铮;杨玉琪;方路;马克坚;孙俊;;浅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3期

9 刘爱平;杨瑜;张晓燕;;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洪冬玲;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冰杰;王宏伟;陆江阳;;改善树突状细胞功能干预性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端;贾战生;;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抗HCV疫苗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5 叶燕;周智东;张建宾;郑云;夏大静;;TLR联合激活的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8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大涛;移植病人肺部病毒感染应对策略[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吴平;部分精神分裂症与脑部病毒感染相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吴平;精神分裂症与脑部病毒感染部分相关[N];医药经济报;2008年

4 于惠中;春防病毒“爬”上脸[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5 吴非;口唇“上火”实为病毒感染[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6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有惊无险接吻病[N];健康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璐;孩子感冒当心病毒性心肌炎[N];保健时报;2007年

8 李陈续;拉直阜阳疫情的“问号”[N];光明日报;2008年

9 阮煜君;如何防范入侵Windows的ANI蠕虫[N];中国税务报;2007年

10 张见麟;人类偏肺病毒[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邸军;慢病毒载体介导人IL-1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体外抗肺癌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蒋正刚;不同基因背景下调节性T细胞的差异性诱导及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3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6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10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8 才志刚;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肺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军;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及CEA-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7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87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