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在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炎症性肠病 + 固有免疫 ; 参考:《现代免疫学》2013年03期
【摘要】:固有免疫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炎症性肠病早期就出现了肠黏膜屏障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肠上皮细胞既组成了肠黏膜物理屏障,又是内外环境信号转导的枢纽。由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的异常固有免疫应答在炎症性肠病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NOD2受体缺陷情况下,TLR2信号被加强,导致大量促炎因子分泌。同时固有免疫分子缺陷和基因缺陷也大大增强了炎症性肠病的易感性。本文就固有免疫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
[Abstract]:The role of innate 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amage and intestinal flora disorder occur earl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re not only the physical barrier of intestinal mucosa, but also the hub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signal transduction. Abnorm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 signal of TLR2 was enhanced in the condition of NOD2 receptor deficiency, resulting in the secre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inherent immune molecular defects and genetic defects also greatly increased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of innate 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发重点项目(11JC1411602)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J50207)
【分类号】:R39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龙;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其它 APC 抗原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比较[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2 沈玲红;王彬尧;何奔;曾锦章;周磊;胡刘华;卜军;王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向树突样细胞形态分化[J];中国临床医学;2007年02期
3 董炳梅;何媛娜;王蓓;韩丽滨;耿彦生;付景丽;曹志然;王家鑫;;巨噬细胞在树突状细胞启动抗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6期
4 曹志然;董炳梅;程君生;王蓓;何媛娜;付景丽;Nico Van Rooijen;丁家波;毛开荣;王家鑫;;迁移性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在抗B.suis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8期
5 刘津红,郑武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制备与鉴定[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9年06期
6 谢志芳,曹雪涛,章卫平,叶煦亭,于秉学,郑尊;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内吞路径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7 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刘娟;Andreas Ruppel;;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作用比较(英文)[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1期
8 宗铁生;芮菊生;陈海明;陈顺华;;免疫功能研究的形态学原理——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90年01期
9 罗金萍,陈喜圭,覃金红,沈定文;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提呈日本血吸虫抗原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9期
10 陈琛;江振友;高永鹏;于斌;陈孝银;;人脐带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J];免疫学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家鑫;;小鼠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引起的巨噬细胞依赖性树突状细胞迁移与免疫应答[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逸涛;彭毅志;王强;王永权;游波;;脐血来源不成熟树突状细胞低温冻存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呼伦;钟照华;李国忠;关丽荣;王辉;金连弘;;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作用[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张伟;;TGF-β1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华荣;荣新洲;;TLR4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裘辉;涂永久;李小凤;韩健;梁华平;;创伤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降低[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蔡鹏;张立实;;多糖类物质免疫调节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现况[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何媛娜;边海霞;王家鑫;;布鲁氏菌诱导的阴道黏膜树突状细胞动力学变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吕艺;陆江阳;赵敏;李志宏;杨毅;;HMGB1在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鑫;免疫系统精细调控研究获重大进展[N];健康报;2008年
2 蒋明;戴劲松;武大伤寒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唐先武 特约记者 肖鑫;一种新型泛素化酶可有效清除病毒感染[N];科技日报;2009年
4 张学全;我国发现一个新型免疫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6 岳阳;第二军医大学发现免疫细胞诱导干扰素产生新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记者 唐先武;我发现免疫识别与天然免疫功能调控新机制[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10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9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肝癌抗原肽-HSP70复合物修饰树突状细胞增强抗肝癌作用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Z脑
本文编号:1932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93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