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基于DNA模板光交联生物质谱鉴定结合蛋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2 11:11

  本文选题:液相色谱-质谱 + 适配体 ; 参考:《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DNA或RNA适配体具有选择性识别病变细胞的能力,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疾病早期诊断方面显示了应用潜力。目前的研究表明:适配体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的结合来实现对细胞的分辨。然而由于适配体与细胞表面靶标蛋白之间的作用力往往很弱,因此精准鉴定适配体的结合蛋白仍然非常困难,已成为瓶颈问题之一,迫切需要发展高灵敏的分析方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iston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HPTMs)可以通过招募结合蛋白及复合物调控基因转录。最近研究发现:临近的组蛋白修饰具有协调或拮抗的作用,改变与结合蛋白的作用,从而影响转录。然而多种修饰介导的蛋白作用的表征和检测非常困难,国际上一直缺乏有效的分析手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发展鉴定结合蛋白的高灵敏分析方法”。本文分别以适配体、修饰多肽为诱饵,构建了基于DNA模板和光交联技术的分子探针,联合生物质谱技术,分别建立了适配体识别蛋白和组蛋白多修饰结合蛋白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DNA模板化学和光交联技术,利用核酸适配体的识别特性,以溶菌酶为模型,设计了一种核酸适配体分子探针,用于研究目标蛋白溶菌酶的选择性标记和富集。一方面,探针可将较弱的“核酸-蛋白”分子间作用转化为共价键合,提高了适配体结合蛋白的捕获;另一方面,将交联剂固载在另一条独立的单链DNA上,从而降低了以往交联剂对适配体与结合蛋白专一性识别的干扰。在优化的条件下,探针对溶菌酶显示出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的标记和富集,实现了复杂背景下以及实际样品中对目标蛋白的标记和富集,并通过质谱进行了鉴定。实验结果显示这一新方法在发现适配体结合蛋白方面具有潜力。第二部分:基于多肽修饰识别、DNA自组装和亲和光交联技术,我们设计了多肽探针,探索多种修饰介导的结合蛋白分析新方法,并以此研究了组蛋白H3T3(苏氨酸)磷酸化/H3K4(赖氨酸)三甲基与蛋白结构域PHD的互作。实验结果表明:H3T3磷酸化抑制了H3K4三甲基化对PHD的识别,从分析化学层面验证了文献报道的发现。我们的研究显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多种修饰介导下的结合蛋白,以及修饰间相互作用,在生物医学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Abstract]:DNA or RNA aptamers have the ability to selectively recognize diseased cells, and have shown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discovery of biomarkers and early diagnosis of diseases. Curr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ptamers can differentiate cells by binding to cell surface specific proteins. However, due to the weak interaction between aptamers and target proteins on cell surface, it is still very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binding proteins of aptamers,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and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highly sensitive analytical methods. Histon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HPTMs) regulate gene transcription by recruiting binding proteins and complexes.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djacent histone modifications have coordinated or antagonistic effects, altering and binding proteins, thus affecting transcription. Howeve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proteins mediated by various modifica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and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effective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world.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we proposed a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nding proteins.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probes based on DNA template and photocrosslinking technique were constructed with aptamer and modified polypeptide as bait respectively. A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aptamer recognition protein and histone multi-modified binding protein was establishe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art, based on DNA template chemistry and photocrosslinking technology, a novel aptamer molecular probe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tamer and lysozyme. It is used to study the selective labeling and enrichment of the target protein lysozyme. On the one hand, the probe can convert the weak "nucleic acid-protein"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nto covalent binding, which enhances the capture of aptamer binding protei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oss-linking agent is immobilized on another independent single-stranded DNA. Thus, the interference of previous crosslinking agents on the specificity recognition of aptamer and binding protein was reduc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probe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selectivity in labeling and enrichment of lysozyme. The target protein was labeled and enriched in complex background and in actual samples, and was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new method has potential in the discovery of aptamer binding proteins. Part two: based on the techniques of polypeptide modification recognition DNA self-assembly and photocrosslinking we designed polypeptide probes and explored a variety of novel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binding proteins mediated by modific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ne H3T3 (threonine) phosphorylated / H3K4 (lysine) trimethyl and protein domain PhD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ylation of H _ 3T _ 3 inhibited the recognition of PhD by H _ 3K _ 4 trimethyl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binding proteins mediated by various modification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difications, and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in biomedicine.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晏海,闫小君,崔大祥,侯瑜,赵锦荣,韩锋产,段杰;巢式竞争DNA模板的制备方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2 崔承;蒋宇扬;;核酸适配体及其相关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05期

3 梁红茹;杨松涛;张涛;胡桂秋;夏咸柱;;核酸适配体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4 姚远;张波;;核酸适配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5 甘龙杰;兰小鹏;;适配体芯片技术及其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9年06期

6 兰小鹏;;适配体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研究中的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2年10期

7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8 刘婷先;张娜;;适配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3年05期

9 唐德平;张宇洁;毛爱红;;适配体在体外细胞检测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年13期

10 李红玉;阎辉;;适配体与病毒性感染诊断及治疗[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与可控适配体技术用于细胞代谢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周庆同;生物相空间中的适配体和药物虚拟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郭业民;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菁菁;适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蛋白和细胞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于鸽;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扰及适配体在肝癌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成全;基于磁控适配体传感体系的农产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姜红岩;自组装RNA适配体纳米传感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胡波;海洋聚醚类毒素基于适配体的检测及生物合成的探索[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文静;基于DNA模板光交联生物质谱鉴定结合蛋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2 董真真;基于DNA模板化铜纳米簇的生物分子检测新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张红定;基于DNA模板荧光铜纳米粒子的非标记型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4 缪养宝;基于多级生物放大策略的核酸适配体光学传感器及其对食品中氯霉素残留分析[D];宁波大学;2017年

5 王叶;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结合荧光和微流控方法检测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6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慧玲;BHL DNA适配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于连元;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赵变军;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6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116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