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日本血吸虫核糖体蛋白SjRibosom al_L18a及其B细胞表位的筛选和评价

发布时间:2018-09-08 06:48
【摘要】:目的筛选获得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核糖体蛋白(SjRibosomal_L18a)编码基因,预测其B细胞表位。克隆、表达重组蛋白SjRibosomal_L18a,并比较分析其与合成的B细胞表位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利用B细胞表位预测软件筛选日本血吸虫蛋白质序列,获取函数打分值较高且抗原表位片段多的免疫原性蛋白,合成B细胞表位片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免疫原性蛋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 r)、等电点、亲水性、信号肽、跨膜区和功能结构域等理化性质。制备日本血吸虫各虫期阶段总RNA,逆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基因,分析各虫期转录本丰度。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标记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LISA法比较分析重组蛋白和合成的B细胞表位的潜在诊断价值。结果预测软件筛选出免疫原性核糖体蛋白SjRibosomal_L18a以及2个B细胞表位(P1和P2)。SjRibosomal_L18a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由531个碱基组成,编码176个氨基酸,不含跨膜区和信号肽,为M r20 741,等电点为11.12。RT-PCR结果显示,各虫期均检测到SjRibosomal_L18a的转录本,且转录水平均较高。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jRibosomal_L18a/pET-28a,诱导表达获得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约为M r26 069。ELISA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1和P2检测15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和15份健康人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3%(8/15)和100%(15/15)、60%(9/15)和100%(15/15)、73.3%(11/15)和100%(15/15)。结论获得重组蛋白SjRibosomal_L18a及其免疫原性较高的表位片段P1、P2,P1和P2用于血清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重组蛋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tain (Schistosoma japonicum) ribosomal protein (SjRibosomal_L18a) encoding gene from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d predict its B cell epitope. Clone and express recombinant protein SjRibosomal_L18a, and compare its potential diagnostic value with synthetic B cell epitopes. Methods the B cell epitope prediction software was used to screen the protein seque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The immunogenicity proteins with high function score and many antigenic epitope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and the B cell epitope fragments were synthesized. 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M r), isoelectric point, hydrophilicity, signal peptide, transmembrane region and functional domain of the immunogenicity protein gene and its encoded protein were analyzed by bioinformatics. Total RNA, 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CR (RT-PCR) amplificat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prepared and the abundance of transcripts was analyzed. The amplified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E.coli) BL21 (DE3) strain. Isopropyl- 尾 -Dthiogalactoside (IPTG) was induced expression. The potential diagnostic value of recombinant protein and synthesized B cell epitope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histidine labeling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Elisa. Results the immunogenicity ribosomal protein SjRibosomal_L18a and two B cell epitopes (P1 and P2) were screened by software. The open reading frame (ORF) of Sj RibosomalL18a gene was composed of 531 bases, encoding 176 amino acids, without transmembrane region and signal peptide. The results of isoelectric point (11.12.RT-PCR) showed that the transcripts of SjRibosomal_L18a were detected in all stages, and the transcription level was higher.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plasmid SjRibosomal_L18a/pET-28a,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The result of 069.ELISA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recombinant protein P1 and P2 were 53.3% (8 / 15) and 100% (15 / 15) 60% (9 / 15) and 100% (15 / 15) in 15 ser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and 15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respectively,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73.3% (1115 / 15) and 100% (15 / 1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of obtaining recombinant protein SjRibosomal_L18a and its epitope fragments P1, P2, P1 and P2 for serum diagnosi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ecombinant protein.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
【基金】: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No.2009ZX1004-3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No.2007AA02Z153)~~
【分类号】:R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辉;吴峗;沈继龙;;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年03期

2 王来;崔晶;王中全;王强;来利红;秦银霞;任道锋;;旋毛虫抗原分子克隆及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预测[J];免疫学杂志;2007年01期

3 周游;王清明;;B细胞表位的计算机预测[J];生命的化学;2008年06期

4 曹利民;潘宇红;卢志贤;陈江;陈蓉芳;程华莉;姜东林;司进;章辉;朱荫昌;;刚地弓形虫主要抗原B细胞表位的筛选及鉴定[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年01期

5 秦志强;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与问题[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年04期

6 章辉;朱荫昌;司进;赵松;王晓婷;殷旭仁;曹利民;曹国群;华万全;徐明;梁幼生;;日本血吸虫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的制备和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年04期

7 谢东方;方政;童海燕;徐邦生;黄为群;方浩;沈勤;;马来丝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编码产物B细胞表位预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年03期

8 邓王平;冯正;徐斌;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内皮分化相关因子-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年03期

9 李玉娇;杨晶;赵慧;贾海英;张丽娜;刘晓霞;马秀敏;温浩;丁剑冰;;细粒棘球绦虫EgA31重组蛋白的抗原表位分析预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年01期

10 卢艳;徐斌;鞠川;莫筱瑾;陈绅波;冯正;王小宁;胡薇;;日本血吸虫虫卵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建发;汤治元;杨淑娟;孟丹;;重组血吸虫外分泌抗原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9年03期

2 高艳春,李爱菊,范小林,邱承洲,张熊禄,胡乔生;血吸虫的检测与血吸虫病的诊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王建华;汪招雄;郭露铰;龚军;何艳兵;任涛;;H6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线性表位的预测与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07期

4 李艳秋;鲍布和;高默杰;倪兵;吴玉章;;MAGE-12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预测及其三维结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20期

5 董娇娇;刘子钰;刘春宇;张友;;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24期

6 刘威;郭红;;加权贝叶斯线性B细胞表位特征提取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7 郑小蔚;刘芸;王钦君;郭琪琼;仇锦波;;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研究进展[J];江西医学检验;2006年01期

8 郑辉;吴峗;余轶婧;钟政荣;罗庆礼;沈继龙;;双向电泳联合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年02期

9 佘俊萍;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王来;崔晶;王中全;王强;;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体外表达条件的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凡舒;张蕾;闫喜军;;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毛皮动物科学研究进展——2014年全国毛皮动物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鹏;特征提取及分类算法在膜蛋白分类预测问题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艳华;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和表面蛋白1抗原表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刘宾;大豆主要致敏原的免疫检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杨利华;基于卵泡雌激素受体-FSHR多肽避孕疫苗的优化设计及其抗生育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5 陈贤义;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演变和管理变革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林丹丹;中国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应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冯永娥;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以及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关联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雷家慧;基于IgY的免疫磁珠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钮冰;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若干生物信息学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阎萍;FSHR B细胞表位筛选及其多肽疫苗抗生育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林;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连续B细胞表位的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郑礼娜;虾类过敏原的活性分析及其抗原表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孙成松;基于IgY的Western blot法在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尿液中循环抗原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祝慧萍;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验评价的meta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黄华;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万孝玲;弓形虫表面抗原SAG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周伟芳;重组抗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周帅锋;高效UV-致弱尾蚴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Sj SCA66-68kDa ScFv的筛选[D];中南大学;2008年

9 王成祖;抗日本血吸虫SEA鸡卵黄抗体的制备与鉴定[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进;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物质与水蛭热刺激分泌物共同蛋白组分的相似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鸿娟;血吸虫钙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1期

2 韩海勃;曹建平;;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1期

3 李永,曾宪芳,易新元,田明礼;应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亚类考核疗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舒新华,周金春,蔡春,曾宪芳,曾庆仁,易新元;日本血吸虫重组32kD抗原的纯化和诊断应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张顺科,易新元,舒新华,李忠杰,曾宪芳,曾庆仁;KLH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G_4考核疗效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周晓红,陈晓光,冯明钊,李华,刘国章;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可溶性抗原的早期诊断分子筛选[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0年01期

7 于复东;康斌;李园园;李亦学;;预测和分析血吸虫含有EF-hand结构域的表膜蛋白的功能[J];科学通报;2007年13期

8 余传信;杨小红;殷旭仁;许永良;;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jMP10的表达及血清学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6期

9 吕燕波,万瑛,吴玉章;SARS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E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预测[J];免疫学杂志;2003年06期

10 王晴,吴玉章;SARS冠状病毒M蛋白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J];免疫学杂志;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J];安徽医学;2001年02期

2 熊衍文,牛安欧;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6期

3 刘彦,肖建华,廖力,曾桥,张愉快,曾谷清;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轻链基因的获得和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4 曾桥;肖建华;万志刚;张愉快;杨胜;刘传爱;杨秋林;;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和新基因的获取和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年01期

5 董艳德;陈尔曼;;日本血吸虫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08年05期

6 熊涛;万灿;倪凤娥;张枫;;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的制备[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罗荣;郭素霞;石耀军;程国锋;;日本血吸虫4个基因启动子相关序列的克隆和初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年03期

8 梅静艳;;小鼠中性粒细胞在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6年05期

9 何毅勋,郁琪芳,胡亚青,张永年;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Ⅱ.哺乳动物的易感性[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年04期

10 邱汉辉,刘跃兴,高金宝,张永梅,施宝坤;山羊体内日本血吸虫日排卵数的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7 胡德荣;血吸虫病研究成果全球共享[N];健康报;2006年

8 记者 王慧慧;皖产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全国推广[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徐静玮;日本血吸虫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证据[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6 胡雪梅;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线粒体相关蛋白分子及其抗原表位的克隆和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7 朱传刚;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陈岩勤;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唐桂霞;日本血吸虫虫源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的相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胡元生;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信号通路的干预[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刁薇;东方田鼠日本血吸虫天然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验证[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2 王廷安;日本血吸虫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孔娟;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种同工酶的相关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葛军;日本血吸虫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及白介素-16的克隆、表达与初步鉴定[D];南昌大学;2011年

5 王玮;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日本血吸虫糖代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秀菊;日本血吸虫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徐丛荣;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纯;日本血吸虫鞘脂激活蛋白样蛋白的基因克隆、表达及相关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10年

9 邓世敏;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条件的筛选和抗原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衍海;日本血吸虫雌性特异基因及排泄—分泌抗原的筛选[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9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229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