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基于抗原-抗体共表达的细菌展示技术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8-10-15 13:29
【摘要】:目的建立细菌周质内抗原抗体共表达系统。方法将人白介素-1β(hIL-1β)基因和抗人白介素1β单链抗体(anti-hIL-1βscFv)基因分别插入到细菌展示载体pBFD的pelB前导肽(游离型前导肽)和NlpA前导肽(锚定型前导肽)下游构建出重组载体pBFD-Ab-Ag。将pBFD-Ab-Ag转入到E.coli DH5α中诱导表达,抗原和抗体蛋白相互结合而被锚定到细菌内膜外侧,破除细菌外壁(原生质球制备)后与适当浓度的FITC标记的小鼠抗hIL-1β抗体进行孵育,最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信号,根据荧光信号强弱分析抗原抗体表达和相互作用情况。结果 pBFD-Ab-Ag E.coli DH5α具有很强的荧光信号,阳性率获得了大大的提高。结论成功建立了建立细菌周质内抗原抗体共表达系统,实现了抗体和抗原细菌周质内的正确折叠和相互识别。简化了现有的抗体筛选的流程,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expression system of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in periplasmic bacteria. Methods Human interleukin-1 尾 (hIL-1 尾) gene and anti-human interleukin-1 尾 single chain antibody (anti-hIL-1 尾 scFv) gene were inserted into the downstream of pelB prepeptide (free precursor) and NlpA precursor (anchoring prepeptide) of bacterial display vector pBFD, respectively, and the recombinant vector pBFD-Ab-Ag. was constructed by inserting human interleukin-1 尾 (hIL-1 尾) gene and anti-human interleukin 1 尾 single chain antibody (anti-hIL-1 尾 scFv) gene into the downstream of the bacterial display vector pBFD. PBFD-Ab-Ag was transferred into E.coli DH5 伪 to induce expression, the antigen and antibody protein were combined and anchor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bacterial intima, th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bacteria (protoplast preparation) was removed and incubated with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of FITC labeled mouse anti-hIL-1 尾 antibody. Finally, fluorescence signa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action of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of fluorescence signals. Results pBFD-Ab-Ag E.coli DH5 伪 had strong fluorescence signal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greatly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co-expression system of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in the periplasm of bacteria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ct folding and mutual recognition of antibodies and antigens in the periplasm of bacteria were realized. It simplifies the existing antibody screening process and provides a new technique for protein interaction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1084,30700591)
【分类号】:R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富强;冯雁;杨广宇;;基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的超高通量酶活性筛选方法及其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年04期

2 徐黎明;尹成凯;任桂萍;田辉;王雪琴;丁良君;李德山;;筛选Fab抗体库的细菌展示技术的建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10期

3 田辉;白福良;徐黎明;王文飞;牛泽杉;任桂萍;李德山;;错配PCR技术提高抗hIL17A单链抗体亲和力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黎明;任桂萍;尹杰超;田辉;李德山;;基于流式细胞术的scFv抗体库筛选技术的建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富强;基于荧光激活微液滴分选的脂肪酶/酯酶超高通量筛选体系[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贾帅争,孙红琰,王全立;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年02期

2 杨根生;戚映丹;欧志敏;姚善泾;;油包水微乳液中抗体酶催化布洛芬酯选择性水解的酶学特性(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年02期

3 章杰;刘琼明;许丹科;贺福初;;无细胞系统原位制备蛋白质芯片及其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年04期

4 刘向昕,展德文,张兆山;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年02期

5 尹成凯;徐黎明;任桂萍;张巧;刘向宇;田辉;李德山;;酵母展示筛选scFv方法的建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12期

6 钟彦伟,成军,施双双,夏小兵,李克,董菁,刘妍,杨继珍;抗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可溶性抗体的表达[J];中国病毒学;2001年02期

7 陈晓穗,汪保安,周丽君,王欲晓,曲佳,张达矜,王琰;热点突变法提高人源抗TNF-α抗体的亲和力[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8期

8 朱慧萌;谷学佳;任桂萍;孙阳;彭中宜;徐彤;李德山;;SUMO融合系统表达人白细胞介素17及其活性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斯奇;高友鹤;;高危型HPV E6蛋白与宿主PDZ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9年02期

2 尹肖云;孟元光;杨洁;伍志强;赵亚力;韩为东;;白血病相关蛋白16与角蛋白18相互作用的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5期

3 杨海宁;;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致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1年02期

4 李克;王琳;成军;陆荫英;洪源;刘妍;张玲霞;;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年02期

5 房师松;董捷;程小雯;吕星;何建凡;逯建华;舒跃龙;;带TAP标签的流感病毒8质粒反向遗传包装系统的初步构建[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6期

6 刘景生,金荫昌;钙调蛋白的构效关系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85年02期

7 于洪波;;E2F:Rb抑癌蛋白与病毒癌蛋白间的纽带[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93年04期

8 路艳萍;;细菌转录器内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4年02期

9 苏燕,秦文斌,雎天林;几种鱼类血红蛋白不与人血红蛋白相互作用及其进化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沈传陆;;癌基因TRE17与肌钙蛋白C2相互作用的鉴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祥芝;王芹;李德新;;应SPR/BIA和MALDI-TOF MS发现HUVEC中与汉坦病毒核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韩俊;张瑾;姚海兰;王小凡;李锋;陈岚;高晨;高建梅;聂凯;董小平;;微管相关蛋白Tau与朊蛋白PrP的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旭;李灵;王刚;俸婷婷;崔莹;吴传芳;Alan Garen;;大分子非编码RNA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4 王平忠;于海涛;张野;白雪帆;;汉坦病毒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黄孝天;余克花;陈洪;刘发娣;刘晶星;;柯萨奇病毒蛋白VP1和细胞蛋白GM130存在相互作用[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王震;孟宪敏;郭莲军;;人类新基因Nelin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吴建国;;病毒与致病、致癌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程勇前;王琳;刘妍;徐东平;钟彦伟;曲建慧;田江克;戴久增;李晓东;成军;;HCV NS4A与参与调节钙离子信号的CAML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胡宝成;刘爽;高宁;绳纪坡;;MEPE/OF45在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和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集[C];2007年

10 桑梅香;丁春艳;周欣亮;刘丽华;孟君;单保恩;;蛋白激酶Plk3对p73转录活性的影响及对其磷酸化位点的分析[A];河北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免疫学大会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耿挺;科学家揭秘神经轴突生长[N];上海科技报;2007年

2 丁丁;科学家将发起人类蛋白质组计划[N];中国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万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翻译延长因子lal(eEFlal)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功能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鑫;人乳头瘤病毒58型(HPV58)E2蛋白与E7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及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陈金烟;2447nt-489nt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与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4 孙宇;猪天然抗病毒分子APOBEC3F对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5 王芳;志贺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子蛋白IpaH4.5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6 李强;腺病毒12型癌蛋白E1B55-kDa与宿主细胞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蕾;单纯疱疹病毒Ⅰ型VP26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8 耿彦生;戊型肝炎病毒在家禽、家畜中的流行及其ORF3蛋白与人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郝肇菁;Ferritin-L和SCCA1作为HBV共受体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吕铭宇;HIV-1 Vpu蛋白与人类Tetherin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国;睾丸特异蛋白GGN1与GGNBP2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杨丹丽;人巨细胞病毒编码蛋白pUL23与宿主细胞蛋白IFP35相互作用[D];暨南大学;2010年

3 曾琳姣;流感病毒NS1蛋白对细胞生长调控及与Nucleolin相互作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昝金行;几类重要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杨瑞峰;MIWI蛋白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林健;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的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曾保娟;人巨细胞病毒蛋白pUL23影响宿主蛋白RACK1与STAT1间的相互作用[D];暨南大学;2012年

8 王峰;表皮调节素、纤联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HBV进入肝细胞机理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志杰;T7噬菌体展示筛选系统筛选与p38MAPK及PRAK相结合蛋白[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10 周丽娜;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FOXP3相互作用蛋白[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72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272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