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区组织结构CT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8 19:49
【摘要】:目的观测肛区各组织结构正常及罹患疾病时的CT影像解剖学表现,获得局部皮肤、坐骨肛管横隔、深部脂肪、血管、肌肉、肛管、直肠的形态、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毗邻关系等的正常参考值,归纳其在常见肛区疾病中的表现与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10日172例非肛区疾患就诊者(简称对照组)和118例肛区疾患就诊者(简称试验组)的肛区CT影像学资料,运用SIEMENS AW4.2后处理工作站软,由浅层到深部逐一观测局部皮肤、坐骨肛管横隔、深部脂肪、血管、肌肉、肛管、直肠的形态、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毗邻关系等指标,对其中的计量数据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中的等级资料行卡方检验,以比较相关组织结构在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对照组肛区表皮与真皮边缘清晰,男性的厚度(2.06±0.47~2.38±0.51mm)稍大于女性(1.63±0.49~1.92±0.44mm)。试验组可见表皮与真皮增厚、局部真皮边缘不清晰改变,前者见于肛周脓肿、肛瘘、痔病患者,其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后者可见于肛周脓肿、肛瘘、痔病、直肠癌患者,其中肛周脓肿局部真皮边缘不清晰改变最明显(p0.001)。(2)男女间肛区皮下筋膜浅层软组织密度条状影疏密程度和皮下横行浅表筋膜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男性较女性密集,后者男性较女性显影率高;皮下筋膜浅层脂肪CT值存在性别间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皮下筋膜厚度存在性别间差异,女性明显厚于男性(p0.05)。肛周脓肿患者病变处皮下筋膜浅层脂肪内可见斑片状、结节状病灶影,常伴有皮下脂肪浅层软组织密度条状影增多、增粗改变,局部CT值也会显著增高(p0.001)。(3)CT图像上,坐骨肛管横隔可表现为对称显影的条形连续、断续或分枝状软组织密度影,由肛门外括约肌发出,走向坐骨结节,显影率为23.26%,左右侧平均厚度为2.50±0.46mm、2.89±0.78mm。对照组88.37%的男性、38.37%的女性可见坐骨肛管横隔上方、下方脂肪组织肉眼可辨的密度差异,该发生率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c2=46.313,p0.001)。患肛周脓肿、直肠炎时,坐骨肛管横隔上方、下方脂肪组织密度因受累不同差异性更加明显。(4)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的前后径及横径两侧基本一致,无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6例骨盆直肠间隙、1例坐骨直肠间隙、30例直肠后间隙显影模糊,三个间隙清晰显示率依次为97.67%、99.42%、82.56%。直肠系膜筋膜不显影有27例,显影率为84.30%。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及直肠后间隙内脂肪组织平均CT值分别为-100.62±8.84Hu、-112.06±5.26Hu、-87.66±11.62Hu,两两比较CT值差异均显著(p0.05),同一间隙左右侧脂肪组织CT值无差异(p0.05)。行试验组中肛周脓肿、直肠炎、直肠癌、痔病等四种疾病的三个间隙及直肠系膜筋膜显影情况的分层卡方检验,发现直肠癌组上述间隙与直肠系膜筋膜显影不清晰改变最明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c2=13.810,p=0.003,p0.05)。肛周脓肿组坐骨直肠间隙与直肠后间隙脂肪组织C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增高(t1=3.366,p0.001;t2=4.119,p0.001),直肠癌组骨盆直肠间隙及直肠后间隙脂肪组织CT值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增高(t1=4.127,p0.001;t2=3.228,p0.001)。(5)对照组中,肛区皮下可疑血管显影率为15.12%(26/172例),坐骨肛门窝血管及骨盆直肠间隙内血管显影率为100%。所见血管管径、长度无左、右侧间和男、女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直肠后间隙内血管显影率为53.48%。试验组中,(高位)肛周脓肿、直肠癌患者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内血管因病灶掩盖,显示率明显减低(p均小于0.001)。(6)MPR重建图像能够较好显示肛区肌肉群,其中,肛提肌呈倒“八”字形位于直肠两侧,冠状位观察呈漏斗状(6.54%)、盆状(8.46%)或穹窿状(85.00%),男性平均厚度小于女性(p0.05)。肛周脓肿可侵犯肛提肌,致肛提肌增粗,高位脓肿更易发生。余疾病患者未见肛提肌受侵增粗改变。耻骨直肠肌构成坐骨肛门窝内侧壁,呈“U”字形,环绕于阴道(男性为前列腺)、尿道和肛管外侧。闭孔内肌呈“八”字形,与耻骨直肠肌及后方的臀大肌共同组成坐骨肛门窝的三个边。各肌肉边缘均清晰,厚度均无男、女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试验组见肛周脓肿侵袭耻骨直肠肌致局部肌肉肿胀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呈“V”字形样,括约肌浅部呈椭圆形,分别位于肛管上部、中下部,浅部肌尾向背后方延伸构成肛尾韧带。肛管正中斜冠状位上,可显示肛门外括肌皮下部内翻呈“J”形位居于肛管正下方,其左右两侧深部、浅部、皮下部的平均宽度分别为(7.02±1.63、7.40±1.50)mm、(6.60±1.38、7.27±1.27)mm、(7.13±1.65、7.32±1.81)mm。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犯时主要表现为肌间隙不清,受累及的顺序由深及浅,首先累及深部,再向浅部、皮下部逐步扩散,易见于肛周脓肿患者。(7)对照组上部肛管与内外括约肌间距显影不清的比例分别为5.23%、2.33%;括约肌间沟、Minor三角、肛尾韧带显影率均为100%。172例中,肛尾韧带由肛门外括约肌(浅部)构成、由肛提肌构成、由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共同构成者的例数分别为21例、49例和102例,三块肌肉构成者所占比率分别为12.21%、28.48%、59.88%,长度、宽度分别约为28.28±10.19mm、9.77±2.89mm;男性上下部肛管的前后径大于女性,左右径小于女性,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内外括约肌间距平均值分别为3.66±1.29mm、3.33±1.43mm,男性、女性括约肌间沟平均值分别为2.81±1.01mm、3.56±3.72mm;肛尾韧带前后径及宽度分别约为28.28±10.19mm、9.77±2.89mm,其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距、括约肌间沟等的形态大小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距、括约肌间沟及Minor三角的清晰情况与对照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01),特别是肛周脓肿、痔病患者。(8)MPR冠状位观察,直肠自上而下的侧突弯曲方式以“右-左-右”方式为主,占27.90%(48/172例),直肠浆膜面大多清晰(占93.60%,162/172例),直肠含气152例(占87.79%),直肠旁淋巴结显影30例(占17.4%),所见淋巴结平均大小为(3.6±1.27)×(3.87±1.87)mm;本组自然状态下测得直肠上、中、下肠管最大前后、左右径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直肠外壁清晰与否、淋巴结是否显影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是否显影、数量多少及大小对于肛周疾病的诊断亦有价值。结论(1)CT解剖学观测,皮肤、筋膜、脂肪、肌肉、直肠、肛管等结构可以显影,能够进行测量。肛管上部、深部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骨盆直肠间隙内血管等结构难以观测,误差较大。(2)皮肤、脂肪密度、闭孔内肌、臀大肌、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距、括约肌间沟及Minor三角等指标表现恒定,而肛尾韧带、直肠管壁、直肠侧弯方式等指标表现多种多样。(3)正常人皮下间隙脂肪组织CT值、厚度存在性别间差异,而深部脂肪组织CT值及量不存在男女性别间差异;骨盆直肠间隙脂肪组织CT值与皮下间隙相近,与其直肠侧间隙内存在直肠系膜筋膜以及直肠后间隙脂肪组织含量相对较少有关。(4)坐骨肛管横隔作为坐骨直肠间隙与肛管皮下间隙的分界线,不仅可以依靠两个间隙密度差异来判断其位置,而且部分人可以在CT上直接显影。(5)肛区皮下筋膜血管难以显影,直肠后间隙血管显影率为53.48%,而骨盆直肠间隙及坐骨直肠间隙内皆可显示血管。在肛周脓肿及直肠癌疾病患者,血管显影与否可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分析,但特异性不强。(6)正常人肛提肌冠状位表现为三种形态(穹窿状、盆状、漏斗状),女性的厚度明显大于男性;耻骨直肠肌、闭孔内肌与臀大肌构成三角形状坐骨直肠窝,其大小的性别间差异不明显;肛门外括约肌的三个部分(深部、浅部、皮下部)紧紧包绕着肛管,其深部呈“V”形,浅部呈“椭圆形”,皮下部呈内翻“J”形,其与肛管间的潜在间隙(即内外括约肌间隙、括约肌间沟、Minor三角)可予观测。(7)肛周脓肿者,低位肛区皮下间隙受累时,肛区皮肤厚度增厚,内外括约肌间距、括约肌间沟及Minor三角模糊不清等征象的特异性较强,相应部位皮下筋膜影可明显增多或不增多,坐骨肛管横隔上下区域密度差异可能发生变化。发生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时,所在间隙以及直肠后间隙、直肠系膜筋膜密度可能增高,并可能累及肛提肌肉、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或肛管等组织结构。(8)患直肠炎时,可能出现受累的骨盆直肠间隙模糊,及坐骨肛管横隔上下区域密度差异可发生显著改变,偶有Minor三角模糊,但其特异性都不高。(9)痔病,特别是混合痔伴粘膜脱垂患者,易见括约肌间沟及Minor三角模糊改变,其出现率仅次于肛周脓肿疾病。(10)直肠癌时,直肠外壁增厚、毛糙,及增强扫描直肠管壁不同程度的强化等表现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其他表现,如直肠旁淋巴结增多,骨盆直肠间隙与直肠后间隙模及间隙内脂肪组织CT值增高等也常可见。(11)肛瘘、便秘、肛裂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22
本文编号:243211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春芳;郭茂林;;肛区和盆底解剖生理新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08期
2 江文辉;王慧;;经直肠超声在自发性及术后肛区疼痛中应用[J];江苏医药;201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中财;肛区组织结构CT应用解剖学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432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43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