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串联质谱法同时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鞘脂类化合物
[Abstract]: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 a major active molecule in sphingomyelids, can play a wide range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by mediating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and S1P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other forms under the action of related enzym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nsheathing lipids and to rapidly determine the nath-level sphingolipid compounds in biological samples by liquid phas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Sphingolipid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by methanol precipitation or classical lipid extraction method. Then LC-MS/MS was us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under the multi-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M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ative limits of S1P, dihydrosphingosine (DH-S1P) and sphingosine (SPH) were 110.5215.6 and 44.3 pg;, respectively, and the quantitative limits of S1P, dihydrosphingosine (SPH) and sphingosine were 110.5215.6 and 44.3 pg;,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S1P, DHS1P and SPH in human plasma were 257.8 卤49.4 nmol/L,93.5 卤17.3 nmol/L and 44.6 卤7.4 nmol / L,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phingolipids in human plasma lipoproteins. The contents of S1P, DHS1P and SPH in plasma of ApoE-/- mice were 590.1 卤78.2 nmol/L,197.8 卤60.6 nmol/L and 35.4 卤16.7 nmol/L;,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S1P and SPH in 1 脳 10 6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EA.hy926) were 103.7 卤21.8 pg and 16.3 卤5.3 ng. Methanol precipitation combined with LC-MS/MS is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sphingolipids in plasma and lipoprotein. This method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cabbard lipids in a large number of biological samples.
【作者单位】: 山东省高校动脉粥样硬化重点实验室 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71098;No.81070247)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专项基金(No.ZD056;No.ZD057) 2012泰山医学院高层次课题培养计划项目(No.330033)~~
【分类号】:R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守东;于杨;冯蕾;刘帅;李和楼;崔英杰;秦树存;;液-质联用法对生物样本中鞘氨醇1-磷酸的微量测定[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年04期
2 李长勇;姜向明;俞豪;李丽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磷酸鞘氨醇的含量[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王凯;黄静;李亚丽;田晓光;孙长凯;夏泉;崔肇春;马克里;;用鞘磷脂作为标志分子鉴定脂筏[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年05期
4 马克里,,朱正美,凌茂英,崔肇春;具不同淋巴道转移潜能小鼠肝癌瘤株细胞膜鞘糖脂比较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兰天;吴腾;勾红菊;吴平香;常秀亭;王丽京;黄河清;;检测细胞中1-磷酸鞘氨醇含量的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09期
2 郭守东;于杨;冯蕾;刘帅;李和楼;崔英杰;秦树存;;液-质联用法对生物样本中鞘氨醇1-磷酸的微量测定[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年04期
3 郭祯,李亚丽,马克里,夏泉,崔肇春;神经节苷脂GM_3对人白血病J6-2细胞PKC转位及DAG含量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4 刘广义;孙龚萍;陈璋辉;沈筱筠;杨军;;非律平菌素干扰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对FL细胞鞘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7期
5 陈忠岩;姚伟娟;;Rho/ROCK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6 姜丽丽;刘天庆;宋克东;关水;李香琴;葛丹;;1-磷酸鞘氨醇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J];生物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童珊珊;中药活性成分在线色谱筛选新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2 马引利;S1P、Phyto-S1P和胞质pH在暗诱导气孔关闭中的作用及其与H_2O_2、NO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楠;用HPLC法建立SPT抑制剂筛选模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隋文;脂筏介导副粘病毒入胞途径的初步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3 赵玉峰;脂筏、非脂筏质膜微域内层磷脂结构的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4 刘朝英;肿瘤转移抑制因子CD82/CD9和c-Met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在肿瘤淋巴转移中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颖;小鼠腹水型淋巴道高、低转移瘤株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酪氨酸位点的比较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长勇;姜向明;俞豪;李丽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磷酸鞘氨醇的含量[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纪要[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年01期
2 张小燕;魏昱;朱诗樟;吕佳怡;郜恒骏;;《第三届中国组织生物库标准化建立与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上海生物样本与转化医学论坛》会议纪要[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年04期
3 张新庆;;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的伦理和管理问题[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03期
4 高立勤,左文坚;免疫亲和色谱及其在生物样本分析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5 ;人体生物样本常用分析方法——方法学验证[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年06期
6 李宏玲;王海兰;黄建勋;邱新香;夏丽华;陈慈珊;陈嘉斌;苏晓舟;李其峰;赵娜;唐小江;李来玉;朱光华;;职业人群生物样本数据库建立初探[J];中国职业医学;2011年01期
7 张新庆;;涉及到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的“再次同意”问题[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02期
8 张佳年;于颖彦;朱正纲;;医学研究中生物样本的低温冷冻处理及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年11期
9 张荷香;章荣华;;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暴露人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2期
10 杨伟;渠荣遴;朱孔营;;小白鼠生物样本中铂的测定方法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Yan-Hui Deng;Zai jun Zhang;Deepa Alex;He-Qing huang;Yi-Tao Wang;Simon Ming-Yuen Lee;;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抗炎作用[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娟;潘昊;任文龙;陈秀华;;YLS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晓华;张信强;柯瑶;王艳艳;王嫱;谈文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内皮细胞抗体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异常表达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曼玲;徐建民;;海参糖胺聚糖对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WF和PAI-1表达的影响[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刘琦;赵明祥;王志华;吴珊;;组织因子(TF)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TNF-α、IL-1研究[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彭惠;洪苏玲;李平华;李静;周希;张黎;;高糖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和TGFβ2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斯晓燕;赵永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凝血酶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8 吴海星;张学东;;利鲁唑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武鸿莉;李字华;林燕华;王瑞;李学军;;丹参缩酚酸B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GRP78表达:另一种对抗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的保护性机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闵心平;胡志伟;张凯伦;孙宗全;;抑肽酶抑制凝血酶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8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科学家建构出“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许琦敏;化合物样品库将达百万级[N];文汇报;2011年
3 姚耀;化合物羟甲基聚糖应用获专利[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记者姚春雨通讯员钱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重建成功[N];健康报;2003年
5 记者 江南;中欧非典研究获重大进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顾定槐;我国一化合物获认CAS第6000万种物质[N];中国化工报;2011年
7 葛进;美发现IPS细胞高效制造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8年
8 梁凌;赛默飞世尔推出系列新品[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科文;甲壳低聚糖化合物制备新法获专利[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一凡;欧盟将明文限制全氟新烷磺酰基化合物[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明;氰类化合物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2 敖桂珍;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炎活性研究[D];中国药科大学;2002年
3 刘悦;大理白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大理白前中甾体苷类化学成分ESI-MS裂解行为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王敏敏;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蒋忠;番荔枝科植物田方骨抗肿瘤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6 田泽;一些天然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侯书杰;甾体皂苷的平行合成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季红;Ⅰ.宣威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Ⅱ.紫杉醇类似物的合成研究Ⅸ.去甲二萜生物碱转化合成紫杉醇类似物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成云飞;有机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在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洪洁;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翠玲;OEA类似物的合成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周金华;尿酸通过ERK1/2信号通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PAI-1[D];南昌大学;2009年
3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李其华;糖化白蛋白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表达的影响和机理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鲁刚;高渗液对缺氧/复氧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6 吴辉文;法舒地尔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化进;腺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合成表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娜;流体剪切应力对人绒毛滋养层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9 方晓文;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邓婧宜;马兜铃酸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探讨及羟苯磺酸钙的拮抗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59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45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