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4 20:48
【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是否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铜绿假单胞菌25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qep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2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株和敏感株分别为65株和180株,MIC50和MIC90分别为0.5μg/ml、16μg/ml;全部菌株中只有1株检测到qnrA基因,其PCR阳性产物经测序证实为qnrA1亚型,环丙沙星对该菌株的MIC为2μg/ml;未检测到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A基因。结论国内首次从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A1基因,该耐药基因介导细菌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PMQR尚未成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PMQR)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hods 256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0 were collecte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ciprofloxacin was determin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MIC), was used to amplify PMQR gene qnrA,qnrB, by PCR. QnrC,qnrD,qnrS,aac (6')-Ib-cr,qepA,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of PCR positive produc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gene subtypes. Results the resistant and sensitive strains of 256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ciprofloxacin were 65 and 180, respectively. MIC50 and MIC90 were 0.5 渭 g / ml, 16 渭 g / ml;, respectively. Only one of the strains detected qnrA gene, and its PCR positive product was confirmed to be qnrA1 subtype. the MIC of ciprofloxacin to the strain was 2 渭 g / ml;. No qnrB,qnrC,qnrD,qnrS,aac (6')-Ib-cr and qepA genes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qnrA1 gene was found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which mediates the low level resistance of bacteria to ciprofloxacin. PMQR has not yet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chanisms of quinolone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
【分类号】:R378.9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燕艳;岑敏敏;洪青青;邱婷;;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关系研究[J];抗感染药学;2009年02期

2 吴利先;王国富;卓超;郑行萍;;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其耐氟喹诺酮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4期

3 汪一萍;陈国忠;应建飞;俞燕红;贺明阳;安敏飞;周成杰;;大肠埃希菌染色体、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20期

4 王华钧;陈秋美;金法祥;;肺炎克雷伯菌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2期

5 毕超;蒋岗;余广超;叶惠芬;陈柳勤;李珩;曹开源;;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莉;张明周;刘双林;杨丽;李琦;王长征;;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19期

2 苏昆明;石晓晶;;浅谈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新进展[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3 陈键;;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4 杨丽娟;;现患率调查分析对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指导作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年11期

5 沈云华;;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内感染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9年04期

6 李延鸿;朱怀军;;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2年02期

7 孙硕文;贺靖冬;;3031份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2年12期

8 冯雪琴;兰海丽;卢兰芬;吴秀娟;;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趋势及其耐药性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9 陈键;;老年病房三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5期

10 李媛;栗志平;鲍文斌;;重症监护室非发酵菌感染趋势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晶;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S的PCR检测及对其耐药质粒的耐药性比较[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宏梅;;1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02期

2 许宏涛;陶凤蓉;梁玉珍;王国新;邹艳玲;胡云建;张秀珍;;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2期

3 熊薇;赖晓全;涂敏;张蓓;;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6期

4 周文光;;我院2004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6年01期

5 王敏;;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的药敏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7年02期

6 姚明兰;张瑞琴;张润梅;徐辉;康建邦;;铜绿假单胞菌在老年患者中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年03期

7 王春新;蔡培泉;黄支密;糜祖煌;秦玲;过毅;;阴沟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qnr基因的发现[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年02期

8 黄支密;糜祖煌;王春新;杨海燕;单浩;仵蕾;储秋菊;秦玲;;阴沟肠杆菌中发现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修饰酶基因aac(6′)-Ib-cr[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9 杨青,魏泽庆,俞云松,钟步云,陈亚岗,李兰娟;重症监护病房产VIM-2型金属酶绿脓假单胞菌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10期

10 卓超,黄文祥,盛家琦,蒋玉富,陈庆宪;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连续六年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宏涛;陶凤蓉;梁玉珍;王国新;邹艳玲;胡云建;张秀珍;;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2期

2 陈茶;黄彬;蓝锴;庞雪云;糜祖煌;;铜绿假单胞菌“泛耐株”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年02期

3 蒋月婷;黄松音;吴爱武;高俊;;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4 李智山;邓三季;杨燕;赵建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1期

5 魏树全;赵子文;;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02期

6 徐修礼;张建芳;樊新;孙怡群;刘家云;郝晓柯;;耐碳青酶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5期

7 李良;张焕萍;王秋婷;王淑峰;李浩;;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2期

8 邱红;胡礼仪;李毅;;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9 李艳,刘长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年03期

10 向莉;郑亚婷;刘华;李娅;王玉明;段勇;;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M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J];检验医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凯舜;潘发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翔;陈辉;漆涌;徐令清;伍勇;;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及整合子在碳氢酶烯类耐药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刘洋;杨锦红;李方去;李向阳;;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与外排泵MexAB-OprM表达的关系[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彭少华;吴琼;聂署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OXA型β-内酰胺酶分型及基因定位[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彭少华;吴琼;聂署萍;;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OXA型β-内酰胺酶分型[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邹义春;汪宏良;柯俊;鲍群丽;罗卓跃;;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氯毒素与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梅;杜宝中;曾蔚;程曦;陶传敏;康梅;贾文祥;;OXA-50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布的初步研究[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丹华;张如霖;丁星;李莉;;整合子耐药机制的动态监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孙卫忠;胡晓梅;贾鸣;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多糖水解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宪忠;性格与基因[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2 田耕;修改基因能否“尽得风流”[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奇 云;人类第6号染色体有何秘密[N];大众科技报;2003年

4 张天华;美完成基因“沉默”技术的重要实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余海若;探明基因的真谛[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鲁岩 车爱琳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供稿;基因能否决定我们的命运[N];科技日报;2003年

7 鲁岩车爱琳;基因能否决定我们的命运[N];科技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煜儒;面对人类基因[N];法制日报;2001年

9 张惠玲;环境中的基因力量[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杨东伟 李万刚;杨焕明:基因,重新定位人[N];大众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志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相关基因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2 苑鑫;肺炎支原体耐药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王雪涵;铜绿假单胞菌dsbM基因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王明华;qnr介导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丽丽;铜绿假单胞菌pvdQ基因对群集运动中抗生素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程曦;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与金属酶、整合子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杨光W,

本文编号:2485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485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9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