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健脾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安全性评价及脾虚证TS小鼠模型的建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7.7;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苏冬,周冬枝;脾虚证本质的研究现状[J];陕西中医函授;2002年01期
2 王晔,王建伟,王纪元,牛英才;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探析[J];中医药学报;2005年03期
3 陆佰荣;侯魁元;;实验性脾虚证大鼠消化酶的变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聂建华;孙世发;;中医脾虚证的近10年相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年01期
5 孔令彪;陈阳;李颖;;绝对脾虚与相对脾虚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1年11期
6 郑雅;刘冬梅;;酶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2年04期
7 陈玉龙;符仁;刘学俊;岳静宇;刘紫阳;;脾虚证症状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医学报;2013年01期
8 郑永峰;杨维益;;脾虚证现代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1988年03期
9 邱向红;邓铁涛;王建华;劳绍贤;;脾虚证计量诊断的探讨[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杨雨田;郝玉明;;脾虚证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福生;纪云西;;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福生;纪云西;;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金敬善;;脾虚证研究的三个层次[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孙丰雷;程益春;;脾虚证与内分泌功能异常[A];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潘德军;;儿童唾液淀粉酶活性与脾虚证的关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陈达理;;脾虚证现代研究的一点意见[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段合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体会[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赵玉华;;中医脾虚证与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邱根全;旷欲胜;;脾虚证的免疫学基础[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学彰;;脾虚证的肿瘤患者免疫机制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聂克 王建华 王汝俊;胃泌素与脾虚证关系的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赵玉华;脾虚辨治[N];健康报;2005年
3 林炳辉;方素钦;叶盈等;“脾虚及肾”理论有客观依据[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张东明;抗炎后脾虚证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5 赵玉华;中医脾虚证与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6 常宇;能定能应谓之成[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7 赵玉华;脾脏虚弱对证下药[N];大众卫生报;2004年
8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脾虚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升;脾虚证线粒体氧化损伤以及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改变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卓缘圆;电针对脾虚证幼鼠中枢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杨泽民;脾虚证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曾益宏;脾虚证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及胃泌素和ATP酶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黄穗平;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聂建华;基于方剂数据分析方法的脾虚证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陈自佳;应用健脾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安全性评价及脾虚证TS小鼠模型的建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天天;脾虚证患儿影响因素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王新芳;脾虚证亚型及其与脾虚多指标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王小荣;脾虚证与胰岛A细胞变化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张艳;脾虚证亚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赵振霞;从心理脾调治脾虚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6 邹永杰;基于特征提取的分类集成在脾虚证诊断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8年
7 张霞;实验性脾虚证大白鼠的酶组织化学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8 李刚;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轴功能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9 赵俊玲;耳穴压籽联合中药治疗对中晚期肿瘤脾虚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王士维;中国恒河猴脾虚证艾滋病动物模型先天免疫因子MBL和α-防御素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52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