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对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刀干预PD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和药物组,每组各16只。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模型,阿朴吗啡(APO)诱导进行模型评价。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电针组选"百会"、"太阳",两侧"太阳"交替使用,每次20min,每周3次,共4周。针刀组取枕骨下项线中点和C1和C2横突后结节三点进行松解,每周2次,共4周。药物组采用美多芭片灌胃(50mg/kg),每日1次,共4周。治疗结束进行行为学评价、形态学评价以及测定纹状体内SOD和GSH-Px活性、GSH和MDA含量。研究结果1、行为学评价结果显示:干预前,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未出现旋转行为,旋转圈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四组间旋转圈数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四组间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旋转圈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三组旋转圈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三组间无差异。2、TH免疫阳性细胞观察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在黑质组织中可观察到密集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阳性表达量多,两组间无差异(P0.05)。模型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减少,胞体缩小,胞体轮廓不清晰,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和电针组TH免疫反应阳性显著增多,胞体缩小较少,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说明针刀和电针干预可以增加黑质TH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美多芭灌胃后药物组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量虽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3、各组间SOD和GSH-Px活性、GSH和MDA含量检测结果比较SO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SOD活性显著下降,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SOD活性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电针组SOD活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但与空白组相比有差异(P0.05);美多芭灌胃治疗后,药物组SOD活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GSH-Px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GSH-Px活性显著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GSH-Px活性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电针和药物治疗后GSH-Px活性也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GSH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GSH含量显著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和电针组GSH含量都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无差异。药物组GSH含量变化不大,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MDA含量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的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且有统计意义(P0.01),且三组间无差异(P0.05)。研究结论针刀干预能够改善PD模型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结构形态和增加TH阳性细胞表达数量;通过提升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减少自由基。针刀干预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对P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5;R-3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小飞;何子骏;赵晓辉;宋玉慧;罗永春;沈春森;张振海;;医护一体化管理方式在重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7年02期
2 张梅美;王辉;邹红;;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2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7年02期
3 侯纪莲;;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年10期
4 刁再云;;对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脑血管畸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年04期
5 韦丽娟;;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05期
6 魏郢;唐从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对比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年01期
7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王自玲;;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12期
8 郭海明;刘雪群;;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年04期
9 沈健;陆斌;余红;杨勇灵;顾贵业;杨昌艳;;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6例临床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33期
10 于晓波;张可帅;金丽丽;;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永林;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547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54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