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5 20:17
【摘要】:目的:利用干扰素诱导型MX-Cre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含有7个WD40 repeat的接头蛋白RACK1(基因名Gnb2l1),分析这种小鼠模型对病毒的抗感染能力如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分析RACK1缺失对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及增殖的影响。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探讨RACK1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1.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敲除RACK1的小鼠模型,用Gnb2l1~(F/F,MX-Cre)表示,对照小鼠用Gnb2l1~(F/F)表示,课题组前期工作已经建立相应模型。在正式实验开始前,剪鼠尾鉴定基因型,以区分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腹腔注射Poly(I:C),以实现Gnb2l1~(F/F,MX-Cre)小鼠的体内诱导敲除。并通过WB鉴定在蛋白水平上是否敲除。2.腹腔注射Poly(I:C)后,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尾静脉注射VSV,后取小鼠外周血以得到血清,检测血清中的IFNβ。取肺和肝并称重,分别计算肺/体重和肝/体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脾和肝中I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pDC和髓系细胞的表达情况。3.取小鼠股骨骨髓,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髓系细胞祖细胞、淋巴细胞系祖细胞和B淋巴细胞、髓系细胞、红系细胞,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各个阶段RACK1、c-Myc及N-Myc的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多色荧光组化分析RACK1与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17是否为共定位关系。Gnb2l1~(F/F,MX-Cre)小鼠及Gnb2l1~(F/F)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髓的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比例和绝对数,RACK1缺失对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及增殖的影响。制备嵌合体小鼠验证上述变化是否由于细胞的内在缺陷所引起。流式细胞术检测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造血干细胞中c-Myc和N-Myc的表达量,并给小鼠腹腔注射Myc inhibitor进行逆转实验。为接下来的机制探讨提供基础。4.基于上述实验基础,进行体外实验,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c-Myc、N-Myc分别与RACK1是否有相互作用。使用纯化的GST及GST-RACK1直接pull down,分析是否为两者的直接相互作用。纯化Gnb2l1~(F/F,MX-Cre)小鼠及Gnb2l1~(F/F)小鼠造血干细胞,沉淀c-Myc或N-Myc,来分析E3泛素连接酶Fbxw7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结果:1.小鼠基因型鉴定成功。Gnb2l1~(F/F,MX-Cre)小鼠在Poly(I:C)诱导后蛋白水平上也实现敲除。2.VSV感染后,与Gnb2l1~(F/F)小鼠相比,Gnb2l1~(F/F,MX-Cre)小鼠血清中的IFNβ水平降低,肝肺湿重/体重比值有增高趋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Gnb2l1~(F/F,MX-Cre)小鼠肝脾中Ⅰ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pDC明显少于Gnb2l1~(F/F)小鼠,并且髓系细胞也明显低于Gnb2l1~(F/F)小鼠。3.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mRNA转录水平上,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及成熟阶段细胞都含有RACK1、c-Myc和N-Myc。从数据上来看,幼稚阶段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成熟阶段。通过Gnb2l1~(F/F)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多色荧光组化的结果显示RACK1与CD117具有荧光共定位。将Gnb2l1~(F/F)小鼠及Gnb2l1~(F/F,MX-Cre)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腔内造血细胞稀少。Gnb2l1~(F/F,MX-Cre)小鼠中造血干细胞、CMP和CLP在细胞比例上和细胞总数上都显著减少,GMP及MEP在绝对数统计结果中有明显降低。HSC的凋亡及增殖在比例上都显著增多。嵌合体小鼠实验证明以上变化是由于小鼠细胞内在缺陷所引起。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会使HSC中表达c-Myc和N-Myc的细胞比例增多。注射Myc inhibitor可以部分逆转HSC。4.CO-IP结果显示,RACK1与c-Myc、N-Myc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并且证明为直接相互作用。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细胞沉淀c-Myc或N-Myc,结果显示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后,c-Myc或N-Myc与E3泛素连接酶Fbxw7的相互作用减弱。结论:1.小鼠模型鉴定成功,区分出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2.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小鼠的抗感染能力减弱;3.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中的HSC和各谱系造血祖细胞大幅度减少。Gnb2l1~(F/F,MX-Cre)小鼠的HSC凋亡比例显著增加,增殖也大幅增加。制备嵌合体小鼠证实了这种现象为细胞内在缺陷所引起。逆转实验提示我们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中HSC产生一系列影响是由于c-Myc和N-Myc大量积聚所致;4.RACK1与c-Myc和N-Myc都具有直接相互作用,沉淀c-Myc或N-Myc,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后,与c-Myc或N-Myc相互作用的Fbxw7蛋白量减少。c-Myc或N-Myc与Fbxw7相互结合作用减弱,导致c-Myc或N-Myc大量积聚。为以后深入研究RACK1影响HSC的机制提供有利参考。
【图文】:

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小板,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2](图1)。图 1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过程Fig 1 Developme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7

造血干细胞,生理状态,分子,特性


[18-20]。生理情况下构成维持HSC的复杂网络,,调控HSC的分化、扩增、运动及凋亡(图2)[21]。在众多类型的成体干细胞中,造血干细胞是研究历史最长、认识最为深入、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而且被公认有临床治疗效果的一类干细胞。8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多娇;Sanin DE;Everts B;卓乐盈;;Ⅰ型干扰素诱导的内在代谢改变是其免疫功能的关键[J];中国临床医学;2016年04期

2 李正明;;新的Ⅰ型干扰素(组合干扰素)正进行临床验证[J];传染病信息;1994年04期

3 李虎;冯玉光;张红梅;张小茜;仲华;葛振宇;;Ⅰ型干扰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荟萃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年06期

4 鲍素霞;郑建铭;陈明泉;施光峰;;Ⅰ型干扰素治疗病毒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21期

5 陈刚,郑大海,杨仉生,程根宏,唐宏;Ⅰ型干扰素及其在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年02期

6 纪雪;赵慧;黄星耀;李晓峰;秦成峰;;寨卡病毒与Ⅰ型干扰素反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8年Z1期

7 ;MDA5与MAVS介导针对B型柯萨奇病毒的Ⅰ型干扰素反应[J];微生物与感染;2010年01期

8 罗鹏;曾迪;温伟红;;特定序列的siRNA可通过TLR7引起Ⅰ型干扰素反应[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年12期

9 郑青亮;;Ⅰ型干扰素诱导沙门菌感染的巨噬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年06期

10 李军;曾芸;;干扰素调节因子3调控Ⅰ型干扰素机制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红兵;;病毒感染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英文)[A];第三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α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杨莹韵;侯晋;周烨;白春梅;曹雪涛;;干扰素诱导基因IFIT家族分子促进Ⅰ型干扰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4 谢丽君;邵志勇;刘欢欢;陈玲;王微娜;牛鑫;高洪;严玉霖;;PRRSV对PAMs产生Ⅰ型干扰素转录及TLR3表达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梁淑娟;魏海明;田志刚;;IFNa通过STAT3、STAT1信号通路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李利云;陆源;陈伟;;人IL-29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刘媛;邹自英;朱冰;胡宗海;曾平;吴丽娟;;LRRFIP1通过诱导Ⅰ型干扰素抑制HCV感染[A];第六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5年

8 刘星光;姚鸣;李楠;王春梅;郑媛媛;曹雪涛;;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通过结合并活化TAK1和IRF3加强巨噬细胞中TLR配体诱导的炎症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邰正福;林源;何玉娇;黄君梅;李晟;张国林;王飞;;增强Ⅰ型干扰素介导的JAK/STAT通路信号传导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分会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新技术[C];2014年

10 徐红梅;安华章;侯晋;韩超峰;王品;于益芝;曹雪涛;;磷脂酶PTP1B抑制MyD88和TRIF依赖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飞;HIV感染机理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钱铮;日美:发现可防止肌体干扰素过剩的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园园;Ⅰ型干扰素调控单核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在双链RNA介导的肿瘤免疮治疗中的关联[D];南京大学;2018年

2 李明;口蹄疫病毒2B、3B蛋白对RLRs介导的Ⅰ型干扰素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姜丽群;IFITM3调控病毒诱导的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7年

4 傅煜轩;外泌体介导的miR-146a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产生进而促进肠道病毒71型复制[D];南京大学;2018年

5 陈萌萌;猪圆环病毒Ⅱ型诱导Ⅰ型干扰素产生的信号途径[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6 刘苗苗;发热伴病毒调控细胞因子网络及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陈捷亮;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蛋白拮抗Ⅰ型干扰素通路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李玲;Ⅰ型干扰素系统的内源性激活在皮肌炎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胡伟平;Ⅰ型干扰素对MRL/lpr小鼠系膜细胞致炎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10 宋寅敬;E3泛素连接酶FBXW7调节病毒诱导的Ⅰ型干扰素表达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哲;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俐丹;沙门菌质粒毒力基因spv通过自噬影响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反应和中性粒细胞趋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张泉;猪脑心肌炎HB10株的3C蛋白酶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4 蔚超亮;PRRSV nsp11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5 韩丽;系统性红斑狼疮EB病毒潜伏期基因与Ⅰ型干扰素诱导基因的相关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牟宏芳;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0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7 朱惠惠;天然小分子Kae抗VSV病毒感染及LPS诱导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陈倩;大鲵Ⅰ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抗病毒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9 武剑琴;人类细小病毒B19基因组NS1、VP1和VP2基因克隆及对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钟会娟;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调节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0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40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