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基于光亲和多肽探针库鉴定酪氨酸磷酸化结合蛋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20:33
【摘要】:细胞信号转导往往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的动态相互作用实现。一旦一个信号被终止,相互作用的信号蛋白就会及时分离,使细胞回到一个基本状态,准备对下一个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动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由模块化结构域去亲和识别具有特殊序列特征的结构来完成的。酪氨酸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tyrosine,pY)作为一种特殊信号对接位点,介导着信号转导的重要通路,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细胞中预计存在数以万计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而它们与特异性识别结构域(如SH2结构域)的作用网络并不十分清楚,严重制约了这一领域发展。然而,由于酪氨酸磷酸化和识别蛋白的丰度往往都很低,其介导的蛋白互作结合力较弱,且常常瞬时发生,因此它们的互作分析非常具有挑战。本论文,我们构建并表达了GST-SRC_(SH2)蛋白,用以模拟酪氨酸磷酸化结合蛋白反应的关键结构域,并以SHC1-pY~(317)为例,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酪氨酸磷酸化光亲和探针,用于强效而特异性地富集其靶标蛋白。我们先优化了这类探针反应所需要的最佳体系,我们的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探针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高选择性地捕获特异性结合的靶蛋白。根据设计的第一条光交联亲和探针,我们希望其在专一性和特异性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靶标蛋白的富集范围。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组合多肽配体库(CPLL)技术,构建了酪氨酸磷酸化的组合光亲和探针库,然后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结合,鉴定到了24个具有SH2结构域的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结合蛋白,这与以往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富集效果。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尚未报道但对pY具有潜在结合能力的识别蛋白,借助生化手段和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结构分析,我们验证了PKN2对pY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表征酪氨酸磷酸化与SH2结构域的动态互作,还应可用于探索、挖掘未知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特异性识别蛋白。
【图文】:

柱状图,反应浓度,探针,多肽


多肽探针 1(p-3):FD-Bpa-PS-(pY)-VNVQNLK(Biotin)对反应浓度优化,以最大强度为 100 计算光照时间的优化图 1.6,我们将胶图中的条带进行提取,通过条带的强度确定探针的富将最高值统一归一化到 100%。由此我们制作了柱状图,来更清晰直观针的富集效率。通过胶图和柱状图我们可以发现,目标产物的量随着射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当照射时间超过 30 分钟时,目标产物的产著提高。因为在 365 nm 紫外的照射下,虽然探针与 GST-SRCSH2蛋白交联反应,但是同时会因温度的迅速升高产生蛋白的降解,影响富集得注意的是,与没有紫外交联的阴性对照相比,探针显示目标富集率,这意味着蛋白捕捉拥有紫外依赖性。在光照接近 30 min 时,探针SRCSH2蛋白交联效率最好。因此我们选择 30 min 作为后续实验的光照条

时间优化,光交联反应,探针,多肽


探针 1(p-3):FD-Bpa-PS-(pY)-VNVQNLK(Biotin)光间优化,以最大强度为 100 计算系盐离子的浓度优化结合缓冲液的盐浓度对特定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究了不同的结合缓冲液对目标物富集率的影响[59]。如图增加到 1×结合缓冲液,捕获的目标显著增加,,盐浓度过果明显下调。因此,在随后的实验中,我们选择 1×结合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乐志培;;胰岛素受体蛋白激酶催化糖酵解和糖异生酶酪氨酸磷酸化[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8年05期

2 张桂梅;;IL-2分泌必然引起酪氨酸磷酸化[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2年01期

3 薛爱玲;王凤玉;张晓岳;;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6年06期

4 颜春洪,韩锐;细胞骨架结合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分化诱导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1998年17期

5 黄巧冰,赵克森,刘杰;血管内皮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在血管通透性调节中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8期

6 周思畅;倪崖;石其贤;;获能期间精子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J];生命科学;2006年03期

7 刘扬;李竹琴;张志刚;;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心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的综合效应[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8 陈芳,吴人亮,王曦,郝天玲;香烟烟雾提取物对猪气道上皮细胞β-连环素及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7期

9 鲁仲云;;酪氨酸磷酸化作用参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细胞病变效应[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3年01期

10 李贤慧,王刚,窦贺荣,牛云彤;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在PC1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铭铭;王?;姚亚婷;叶明亮;;一种经济、稳健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新策略[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C];2017年

2 薛爱玲;;研究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C];2015年

3 陈乃宏;Itakura M;Yamamori S;Takahashi M;;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作用研究(英文)[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刘震;姚亚婷;叶明亮;;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肝癌细胞耐药性中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C];2017年

5 叶明亮;邹汉法;;结构域亲和色谱用于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黄定德;陈杞;韩玲;蔡建明;傅志超;李百龙;黄越承;林亚华;;γ射线诱发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邓晶;劳伟峰;黄学锋;;RON变异体RON△170对自身酪氨酸磷酸化变异体RON△160的显性抑制作用[A];2009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肿瘤外科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兴旺;金胜威;张冰;;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在内毒素诱导肺泡巨噬细胞表达明胶酶B中的作用[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咸洋;诸江;李莉;;Src对RIG-I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抗病毒反应[A];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库尔班·吐拉克;陈勇;王旭光;迪力夏提;敬斌宇;李和平;;不同获能方法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A];“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荣;BK_(Ca)通道α亚基酪氨酸磷酸化在休克VHR中的作用及其调控[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王一国;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及重要信号分子的调节通路与生物学功能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库尔班·吐拉克;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精子体外获能及其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蕾;酪氨酸磷酸化修饰调控Sox2的转录活性[D];浙江大学;2017年

5 刘尚明;妊娠糖尿病致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冯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肾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夏振坤;食管鳞癌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及MYH9 SiRNA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8 滕春波;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在小鼠子宫及黄体中的表达与调节[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周军;过氧亚硝酸根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频;MEF2D对DYRK1A基因表达的调节[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蕊;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酪氨酸磷酸化影响小鼠精子活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安金颖;基于光亲和多肽探针库鉴定酪氨酸磷酸化结合蛋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3 王树中;Nyap1在小鼠大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李素贞;肝癌转移机制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5 王颜颜;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调控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差异的初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亮亮;猪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前后精子特性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曲洪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D];青岛大学;2007年

8 孔丽娟;豚鼠精子体外获能过程中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许娇红;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姜黄素衍生物的筛选[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邓晶;RON变异体RON△170对自身酷氨酸磷酸化变异体RON△160的显性抑制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0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90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