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印楝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0:45
【摘要】: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由锥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我国目前的帕金森病患者已超过200万,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彻底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本病主要的病理学特征是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缺失和在剩余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中泛素化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缺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等临床表现。而参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已知主要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伤、线粒体功能异常、凋亡、自噬、蛋白过度表达和异常聚集等。作为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本性治疗方法,患者生存期一般为5-20年。目前临床上帕金森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康复治疗等治疗方法。现阶段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策略一般是通过药物干预来维持纹状体内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两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使本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这种治疗策略属于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病变的进展,而且此类药物长期应用后还可能出现毒副作用。因此,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面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寻找新的预防和延缓帕金森病进展的药物,研究其作用机制及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已成为当前帕金森病药物研发的热点。印楝(A.indica)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药用植物,在印度及其周边国家应用广泛,有着“植物药房”的美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印楝被认为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自然资源,用于工业产品开发和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印楝也因此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的研究发现印楝具有多种医学活性: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抗癌、降血糖、调脂、免疫增强、保肝、驱虫、抗疟等。近年来国外学者也对印楝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所研究和报道,如印楝叶水提物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中能通过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下调乙酰胆碱酯酶、脂质过氧化物酶水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印楝对大鼠大脑再灌注损伤和长期大脑低灌注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均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也是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和下调脂质过氧化物酶水平,研究还发现大鼠再灌注损伤和长期低灌注后的神经胶质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的聚集和细胞水肿等脑组织学的变化也被印楝有效的改善;印h弑曜蓟崛∥锒源笫笞巧窬鹕擞猩窬;ぷ饔

本文编号:2728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28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0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