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温和应激致郁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9.4;R-3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抑郁症与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1.1 抑郁症概述
1.1.1 抑郁症发病机制
1.1.2 抑郁症治疗方法
1.2 CMS抑郁症模型
1.2.1 抑郁症模型概述
1.2.2 CMS模型概述
1.3 突触和小棘
1.4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慢性温和应激致郁小鼠的抑郁样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1.4 模型建立及分组
2.1.5 体重测定
2.1.6 行为学检测
2.1.7 脑组织蛋白提取
2.1.8 Western Blot
2.1.9 小鼠脑组织取材及切片
2.1.10 免疫荧光染色
2.1.11 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分析
2.2.1 小鼠体重变化
2.2.2 CMS建模行为学结果
2.2.3 CMS影响小鼠不同脑区TH的表达
2.2.4 CMS影响小鼠不同脑区TPH2 的表达
2.2.5 CMS影响小鼠海马GFAP表达
2.2.6 CMS影响小鼠海马Iba1 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慢性温和应激致郁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1.4 模型建立及分组
3.1.5 水迷宫
3.1.6 脑组织蛋白提取
3.1.7 Western Blot
3.1.8 小鼠脑组织取材及切片
3.1.9 免疫荧光染色
3.1.10 突触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小点定量分析
3.1.11 透射电镜
3.1.12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
3.2.2 CMS小鼠海马齿状回分子层突触可塑性改变
3.2.3 CMS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量
3.2.4 CMS小鼠海马齿状回分子层thin状树突棘增加
3.2.5 透射电镜CMS小鼠海马齿状回内外分子层突触数量增加
3.2.6 透射电镜CMS小鼠海马齿状回内外分子层thin状小棘数量增加
3.2.7 CMS小鼠海马齿状回内外分子层有髓神经纤维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旭红;张萍淑;程赞赞;孟燕;张利平;元小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3期
2 范鸣玥;吕佩源;;氯化锂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5期
3 白石;刘涛;孔淑珍;刘龙波;;运动对脑组织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徐春;章晓辉;;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长时程突触可塑性[J];自然杂志;2009年03期
5 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06期
6 孟玮;李东风;;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研究概况[J];生物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7 陈波;袁琼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突触可塑性[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8 沈方,张晓明,朱晞;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及相关物质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9 张强,叶桂兰;神经突触可塑性(英文)[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10 张晨曦;陈艳;仪明东;朱颖;李腾飞;刘露涛;王来源;解令海;黄维;;基于忆阻器模拟的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婧;αCaMKⅡ在内侧前额叶相关认知功能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唐勇;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庄平;培养大脑皮层感觉运动神经元活动依赖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年
4 向小军;应激和急性吗啡暴露对不同年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及空间记忆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4年
5 赵明瑞;(-)黄皮酰胺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6 杨建立;应激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伟;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2(KCC2)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刘路英;组胺酸脱羧酶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和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改变[D];浙江大学;2007年
9 陈伟恒;Clioquinol与Vitamin B12对慢性铅引起的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协同修复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周琳;二苯乙烯苷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黑茂芳;慢性温和应激致郁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薛曼;α_5-GABA_A受体介导的持久性抑制在痛觉传递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7年
3 许强;USP6调节海马突触可塑性[D];厦门大学;2018年
4 马卫;ELF-EMFs对大鼠海马区Schaffer-CA1突触可塑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5 朱柳帅;Sigma-1受体对成瘾动物海马CA1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揭杰;博尔纳病病毒诱导的H3K9乙酰化水平下降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刘海瑶;2-脱氧-D-葡萄糖逆转硫化氢对术后老年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障碍的拮抗作用[D];南华大学;2018年
8 魏乐;海马Warburg效应通过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介导硫化氢的抗抑郁作用[D];南华大学;2018年
9 王大珅;基于突触可塑性的脉冲神经网络构建及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吕福成;双层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忆阻器及其阻变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6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84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