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14:56
  目的比较全骨髓贴壁法和骨组织消化法分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MSCs)的效果。方法分离获取小鼠股骨,冲洗骨髓腔并收集骨髓悬液培养BMMSCs为全骨髓贴壁法;去骨髓的股骨剪碎、消化后培养BMMSCs为骨组织消化法。比较两组BMMSCs的原代细胞数量、细胞生长曲线、细胞传代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及成骨分化潜能。结果骨组织消化法的BMMSCs原代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全骨髓组,并且在第7天细胞就可以融合达到90%;骨组织组的BMMSCs生长快,并且细胞传代增殖能力比全骨髓组强,传代计数实验显示第5次传代后,骨组织组的细胞数量达全骨髓组的4倍(P<0.05);流式表型鉴定结果显示,两组细胞均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Sca-1及表面黏附分子CD29,其中骨组织组Sca-1及CD29阳性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全骨髓组;骨组织组BMMSCs几乎不表达CD45和CD11b,而全骨髓组CD45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18%,CD11b阳性细胞的比例为9.11%。两组BMMSCs均能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骨组织消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获得的BMMSC... 

【文章来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02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对比研究


成骨诱导分化结果

形态图,细胞,形态,骨髓


分离接种后全骨髓组见大量圆形悬浮细胞,而骨组织组未见悬浮细胞。72 h后可见两组均有大量梭形细胞贴壁,其中全骨髓组细胞散落贴壁,骨组织组细胞呈集落状于骨碎片周围贴壁生长。全骨髓组BMMSCs细胞生长缓慢,培养至第7天可见细胞融合达80%~90%;骨组织组BMMSCs成簇生长,较全骨髓组生长快,培养至第5天可见细胞融合达80%~90%,两组细胞形态一致,均呈长梭形贴壁生长(如图1)。两组原代BMMSCs细胞融合达到80%~90%时分别进行传代。全骨髓组BMMSCs细胞传代前用PBS清洗以除去非贴壁细胞。两组BMMSCs传至第3、第6和第9代时细胞形态如图2所示,可见均为长梭形贴壁细胞。两组BMMSCs细胞中的非贴壁圆形细胞均随纯化代数的增加而降低。取第3代以后的BMMSCs进行细胞流式术和成骨分化实验。

形态图,细胞,形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两组原代BMMSCs细胞融合达到80%~90%时分别进行传代。全骨髓组BMMSCs细胞传代前用PBS清洗以除去非贴壁细胞。两组BMMSCs传至第3、第6和第9代时细胞形态如图2所示,可见均为长梭形贴壁细胞。两组BMMSCs细胞中的非贴壁圆形细胞均随纯化代数的增加而降低。取第3代以后的BMMSCs进行细胞流式术和成骨分化实验。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趋势及增殖能力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J]. 崔国宁,刘喜平.  今日药学. 2019(01)



本文编号:2949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949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